第12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12 (1996)

 

 

全国美国文学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于1996916日至17日在江西庐山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41个高等院校,研究所,11个新闻出版单位近百名代表参加了这次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年会。

 

916日上午开幕式,南昌大学校长潘际銮院士,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彭开先,江西省教委和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负责人专程从南昌赶来表示祝贺。

 

开幕后进入大会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家湘比较全面地机诶少了美国印第安文学地性质。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了美国印第安文学在主题,风格,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征。北京大学陶洁结合自己最近国外访学的感受,对美国文学,特别是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我国学者应将文艺批评理论与作品研究相结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赵一凡以美国的忧郁为题材对美国民族的文化心态与发展沿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他们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16日下午,会议分小说戏剧与诗歌文论三个小组进行学术交流。小说组围绕美国华裔文学,实验小说,重要作家作品进行讨论。宣读论文的代表有:吴冰,沈甫根,胡晓红,金莉,李岩,刘象愚,徐齐平,刘雪岚,程锡麟。陈法春,张龙海,周汶,张在龙,张和龙,饶春平,陶茜等。戏剧诗歌组在戏剧方面集中讨论了奥尼尔和米勒的悲剧思想和戏剧手法,诗歌方面则研究了美国现代派诗歌的流派分野和T. S. Eliot, Ezra Poun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Robert Frost等诗人的作品。宣读论文的代表有:张耘,龙文佩,刘海平,孙太,王艳芳,陈立华,王咏梅,张子清,肖明瀚,王誉公,文楚安,蒋道超,陈敦全,洪振国等。文论组围绕德勒兹与瓜塔列,博德雅德,詹明信的文学文化,批评思想进行交流和评述,并且讨论了西方当代文论现状。参加讨论的有盛宁,赵一凡,方成,朱刚,刘象愚,王逢振,王义国,王守仁等。

 

17日下午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的代表有:朱刚(南京大学)《论詹明信的元评论》,方成(南京大学)《分裂·逃脱·根状思维-解读〈反俄狄浦斯〉与〈千座高原〉》,张耘(北京外国语大学)《奥尼尔和他的〈琼斯皇帝〉》,洪振国(五邑大学)《弗罗斯特的自然诗》,刘雪岚(厦门大学)《品钦〈拍卖第49批〉》,金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评价〈打败日本〉》,饶春平(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评梅勒〈裸者与死者〉》。

 

美国文学研究会定期举行年会,使全国专治美国文学研究和埋头文学和语言教学的老中青年学者有机会欢聚一堂,相互切磋。年会安排紧凑,发言踊跃。与会代表普遍反映此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使大家收获很大。值得高兴的是有一批中青年同志在发言中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表明我国美国文学研究正在健康而富有活力地向纵深发展。

 

年会期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进行了理事会改选,协商选举产生了新的一届理事会。916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议,协商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

 

本届年会由江西南昌大学承办,并得到漓江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的资助。大会全体与会者对承办单位和资助单位,尤其是具体组织安排的徐崇亮同志和南昌大学外贸外语系的师生表示忠心的感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1996.9.17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于1996916日在江西庐山举行第一次理事会议。

 

第一次理事会议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协商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由下列同志组成:

 

吴富恒 董衡巽 刘海平 陶洁 王誉公 龙文佩 钱青 赵一凡 王逢振 杨仁敬 王守义 张子清 盛宁 郭栖庆 王守仁 徐齐平

 

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全国美国研究会继续挂靠南京大学,秘书处设在南京大学英语系。

 

鉴于第二届理事会中有部分曾经对美国文学研究会作出重要贡献的理事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学会活动,第三揭理事会议决定增设名誉理事,他们是:

 

陈慧 朱叔飚 李霁望 毕朔望 廖可兑 赵罗葝 汤永宽 戴镏龄 李文俊 冯亦代 梅绍武 屠珍 刘硕良 吴劳 朱虹 刘重德 贺祥麟 黄宏煦

 

第一次理事会议决定: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于1998年在陕西西安举行。承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学院,年会议题:American Literature: Modernism and its Reaction.(美国文学:现代主义及其反拨)

 

第一次理事会议根据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章程,决定对会员会费进行调整。会费可以四年一次性交纳。从1997年至2000年,四年会费如下:

 

常务理事单位  1000

 

理事单位      700

 

会员单位      500

 

个人会员      100

 

对不交纳会费的单位或个人,理事会将取消其相应的会员资格。

 

第一次理事会议结束以后举行了常务理事会议,协商选举了美文会新的领导机构。

 

会长:吴富恒 常务副会长:刘海平

 

副会长:董衡巽 陶洁 钱青 龙文佩 王誉公 王守义

 

秘书长:王守仁  

 

副秘书长:朱刚

 

第三届理事会对第二届理事会秘书处的工作表示满意,对承担第八届年会具体工作的南昌大学表示衷心感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1996.9.17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经会员单位代表认真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民主协商后选举产生理事会,由下列同志组成。

 

吴富恒 陆凡 王誉公 郭继德 董衡巽 赵一凡 盛宁 王逢振 申慧辉 钱满素 龙文佩 杨仁敬 张禹九 钱青 王家湘 郭栖庆 吴冰 常耀信 徐齐平 陶洁 韩敏中 李淑言 刘海平 张子清 钱佼洨

 

王守仁 朱刚 王守义 李自修 候明君 肖明翰 任晓晋 蒋洪新 毛卓亮 孙建秋 寥七一 刘象愚 莫亚平 朱通伯 主万 陈士龙 吕文斌 李登科 朱炯强 李习俭 杨志达 汪义群 程锡麟 李晓宝 徐荣亮 姚乃强

 

为适应美国文学研究发展需要,有一些重要地区,主要院校和出版单位需增补理事,还有一些单位原来的理事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再参加学术活动,这些单位理事的增补或替换工作,将由秘书处与单位联系后商定。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1996.9.17

 

 

编者按: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庐山召开之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家协会会长叶水夫教授从北京打来长途电话,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大会寄予厚望。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小说组讨论纪要

 

参加小说组讨论的人数累计达四十人,北京大学教授陶洁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冰担任正副组长。老中青三代聚集一堂,就美国现当代文学的焦点和热点进行了广泛和自由的讨论。

 

九月十六日下午小说组以个人发言的形式着重讨论了美国华裔小说,妇女文学和试验小说。北外吴冰教授以《吃碗茶》中青年女子美爱婚姻爱情的遭遇为切入点分析了华裔小说的主题和社会内涵。杭州大学沈甫根教授发言的题目为离经叛道的神话史诗-金斯顿的华裔小说。他认为金斯顿的作品通过对神话的大量借鉴,探索了中美文化交流这一现象之中美国老一悲华人的困惑和尴尬。北外金莉副教授运用文化批评对埃伦 吉尔克里斯特的小说集《打败日本》进行了全新的解剖和分析。她认为生活的多元化,思维的多层次和生活的泛目的造就了美国妇女的抗争意识,但这种意识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因而,妇女的抗争往往不彻底。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陆建德副研究员对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商业性和功利性以及亚裔文化的实质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他精辟的发言不时引起了大家阵阵的掌声。

 

论及试验小说,北师大学者刘象愚从理论上对这一热点话题作了详尽的探讨。他的发言分为三个方面,理论与文本的关系;虚构与生活的统一;后现代小说的定义。南开大学徐齐平则以《第五号屠宰场》为文本具体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点。他指出这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基本特点。他指出这部后现代小说大量采用了读者的介入,讽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相对分离以造成后现代小说神奇的美感。

 

九月十七日上午小说组成员对一战,二战前后美国作家的作品作了发言和自由论述。四川大学程锡麟以荒原上迷惘的一代为题论述了二十年代美国小说的主潮。他说迷惘一代的小说表现了战后的一代青年对美国社会的现实,西方的文化传统以及自我价值等问题的反思。这类作品的创作手法往往具有反传统的特征:反讽,意识流,叙述角度的多变,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和讨论。北外英语系主任郭栖庆,南京大学外院博士崔少元就迷惘的一代概念和其广义狭义的界定,其历史渊源-美国梦幻与美国现实的反差以及在文学上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洛阳外国语大学张和龙,洛阳外国语学院饶春平分别就黑色幽默和诺曼 米勒小说中的异化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了美国社会中战争的压力和自然环境的压力导致了作家用幽默和异化去嘲讽,对待繁杂的生存环境。

 

最后陶洁教授,吴冰教授和王家湘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并对青年一代美国文学学者们的治学为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鼓励他们为美国文学研究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崔少元)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是个戏剧组讨论纪要

 

在戏剧诗歌组,16日下午主要是戏剧方面的发言。北外的张耘以尤金 奥尼尔和《国王琼斯》为题首先发言。她指出,奥尼尔一生没有快乐过,所以写出的剧本所表现的也是悲剧意识。在剧中他试图寻找人生痛苦的答案,但他只是个寻找者而已,我们在他剧中是找不到固定的答案的。华中师大的陈立华也就奥尼尔剧作的主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奥尼尔找到了人生悲剧的答案,即的潜在欲望导致了人们的悲剧。人的幻想和现实一旦不平衡,人就感不到幸福。她结论中认为奥的思想是宿命的。她的发言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西南师大的孙太论述了奥尼尔剧中的自毁情节。他认为《天边外》中的罗伯特为了爱情,放弃了理想,这是一种愚昧的自毁。不过他指出,奥尼尔安排这种自毁情节是有其生活背景的:一是他全家人员皆自杀,二是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西南师大的王永梅比较了《国王琼斯》和《麦克白》中的意向。复旦大学的龙文佩认为奥尼尔的剧中表现了压抑和欲望的冲突,探索了过去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他的剧中有些舞台说明,但在当代剧中却没有任何说明,人物只有名,没有姓,也没有过去。江西师大的王艳芳运用了法国丹纳和荣格的批评心理分析了奥尼尔戏剧人物命运悲剧的原因。她认为,遗传心理,清教环境和现代无意识是构成奥剧人物悲剧的三大主要因素。南京大学的蒋道超则对亚瑟 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异化主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人公威利 娄曼的异化表现在他劳动的异化,人本质的异化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但他指出,米勒揭示异化并不是表现了他的悲观主义世界观,而是表现了他苦涩的乐观主义。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关于此剧是否是悲剧的讨论。南京大学的刘海平从中外戏剧比较的角度发表了关于中国人在美国戏剧中的形象的讲话。他指出中国人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775年的费城。中国人当时是被贬低的对象。在十九实际的剧作中的中国人形象仍然是被愚弄的对象,如阿新的形象,而到了二十世纪,由于科技的发展,工具的发达,距离的缩短,美国作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对中国的描写较认真,有的甚至还对中国作过实地考察,以求得真实。这时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1936年梅兰芳在纽约的演出则使真正的中国人形象由中国人在美国上演。

 

17日是关于诗歌方面的发言。南京大学的张子清对二十世纪美国诗歌进行了整体论述。他认为有两条主线贯穿美国二十世纪诗歌,一条线是以艾略特为首的,另一条是以庞德为首的。爱略特影响了许多当代诗人,多种阶层的人对他都很崇拜。他的诗歌创作达半个世纪之久,其诗艺在二战后达到顶点;他的批评则为诗歌提供了标准。庞德对现代诗德影响是大于艾略特的。他强调在诗中运用意向。四川师大的肖明瀚指出庞德,艾略特,威廉斯,弗罗斯特和史蒂文森都在诗中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混乱中探寻秩序。然而在如何对传统观念解体后造成的混乱,如何赋予混乱以秩序,甚至如何创作有美国特色的诗歌等方面,他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山东大学的王誉公认为美国文学主要讲的是人与上帝的关系。早期清教时期的人完全是被动的,到了启蒙时期,人企图摆脱上帝的控制,但未完成,而到了超验主义时,强调人神和一。这时个人主义和自立才能得到充分的提倡。华西医科大的文楚安对跨掉的一代及代表人物金斯伯格进行了再审度,认为国内把这派诗人看成时反动的和颓废的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诗虽然对世界较冷漠,企图逃避它,但也关心现实,敢于和政府提出相左的观点。厦大的陈敦全分析了意象派女诗人H D的诗。他认为她可被誉为诗人的诗人,理解了她就能理解二十世纪初其他诗人。她的作品内容及形式新颖独特,巧妙的运用各种现代派手法。五邑大学的洪振国讨论了弗罗斯特的自然诗。他指出弗的自然诗多运用对话写各种劳动人民的事件,歌颂劳动人民。但他的诗中表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

 

(蒋道超)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论组讨论纪要

 

文论组在社科院外文所盛宁教授与南京大学学院朱刚副教授两位组长的主持下就西方现当代文学理论方面的广泛课题与焦点进行了热烈和自由的讨论。

 

九月十六日下午,本组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潮流进行了综合性的讨论。盛宁教授说,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从60年代开始正在打破原有的文史哲间严格的分界线。走向了文学,哲学,历史,心理学,艺术等人文与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界限模糊的境地,所以,我们传统上所指的文学理论这一概念本身已经淡化,并非纯粹指文学的理论,而是关于文化的一般理论,也可以说是复合理论,赵一凡研究员又称作复合的文化理论

 

面对西方当代令人眼花缭乱的新观念,赵一凡研究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学者应该充分理解和吃透西方的这些文化思潮,但决不能步步紧跟,不应该受西方思潮的理论骚扰the theoretical harassment),要认清这些理论思潮与产生这些思潮的文化与政治背景。赵一凡对美籍华人作家在国内学术界的误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最近几年来炒得很热得赛义德(Edward Said)的东方主义文化理论,赵一凡研究员认为,西洋人(包括赛义德这样的阿拉伯血统的,受过西方正规教育的知识分子)对的观念定义太大,在他们眼里就专指西洋人,而把亚洲人非洲人经常排除在外,所以赛义德的东方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并不包括中国人。盛宁教授接着说,赛义德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批判实际上是试图进入美国主流文化,所以,他的霸权理论本身就具有霸权主义性质。

 

最后各位组员对詹明信,拉康,德勒兹,弗洛伊德等理论建构提出了自己德看法。盛宁教授和赵一凡研究员总结说,对于当代西方思潮,我们的态度应该是钻得进,走得出,要真正理解和领会它们得思想内核。

 

917日上午,文论组把16日下午的综合讨论转为专题讨论。在盛宁组长的主持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方成同志作了分裂 脱逃 根状四位:试论《反俄狄浦斯》与《千座高原》的发言。方成同志说:《反俄狄浦斯》与《千座高原》是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与心理学家瓜塔列两人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前后两卷,原法文版分别出版于1972年和1980年。作为激进的政治家和理论家,他们通过对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的反思,采用先锋文学疯人文本的写作方法,并从法国反唯理主义大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尼采的强力意志唯意志论吸收营养,在对历史上各种压抑欲望的社会形态对欲望压抑的非法性的觧构中,提出了欲望先于存在的唯物主义欲望观,最后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分裂分析的方法论。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认为,《反俄狄浦斯》也可以看成是对弗洛伊德心理学及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反驳,在文学批评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文论组对此专题进行了讨论。接着,南京大学外院朱刚副教授作了论詹明信的元评论’”的专题发言,朱刚认为,詹明信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批判在文学批评上具体体现在他所主张的元批评上,元批评是指对文学批评的再批评,即文学批评并不是作一些价值判断,因为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并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文学批评应该对批评的思维方式本身进行批评,所以文学批评应该是自释性的,批评的目的就是指出批评本身思维程序的突变。詹明信把传统的文些批评看成是肯定的文学批评,而他自己的被称作否定的文学批评,其最终目的是拯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就朱刚副教授提出的问题,盛宁教授也对詹明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即辩证法和历史性,所以有人认为,詹明信是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

 

接着,刘象愚教授从翻译角度和自己的治学经验谈了文学研究的学风问题,他说:搞文学要读原著,真正理解文学及文论的内核,纠正当前中国学术界一些浮躁与实用作风。北京邮电大学王义国也谈了自己关于学风与研风的看法。

 

最后,盛宁教授,王逢振教授,刘象愚教授等老一代学者对青年一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提出了要求。

 

(方成)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交流论文摘要选登

 

I

 

编者按:此次年会交流论文数十篇,从本学期起,CASAL Newsletter将陆续刊登这些论文的摘要。需要说明的是,所有论文摘要,无论长短,均按作者提供的原文照录,未作删节。提交论文全文者,经作者同意,由编辑予以缩写(均在文后署名),未经原作者审定,特此说明。

 

评《吃碗茶》中的纽约人社会及女主人公形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 吴冰

 

路易斯·朱(louis Chu)的《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是美国亚裔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公认的一部划时代的作品。这本1961年出版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由美国政府排华政策造成的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吃碗茶》刻画的是处于变化前夕的纽约唐人街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再现了开洗衣店的,开餐馆的,跑堂的,当厨师的单身汉们单调,寂寞无聊的生活。这些人在金山操劳多年,不但生活没有多大改善,有时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在广阔的新大陆。他们的社交活动范围仍然局限在唐人街的理发馆,麻将俱乐部和家族公馆。由于无可归,他们在业余时间里除了打麻将赌博外,就是津津乐道各种绯闻和小道消息,年轻的男人们则在公休日嫖娼。一个年轻姑娘的到来终于结束了这一局面,在美华人开始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吃碗茶》中反映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纽约畸形的华人社会首先是美国政府不许华人妇女入境,华人男子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旧中国的一些弊端,如嫖赌现象,在华人社区显得尤为严重,在这个社会里,一些男人虽有妻室儿女却不能尽到丈夫,父亲应尽的责任,这是《吃碗茶》要表现的一个主题。

 

纽约的华人社区还保持了不少旧中国的封建传统,这是一个由老年男子统治,等级严格,具有双重标准的,封闭的父权制社会。在这里,个人的命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掌握在家族首脑人物手里,首脑人物的个人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成败,兴衰。在这里,家族是一个独立的单位,同姓人一致对外,坚决维护家族的声誉与利益。在这样一个以集体为重的社会里,个人的地位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利益与幸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为面子是最需要维护的,公众舆论,包括流言蜚语也有起到在其他社会不能起到的作用。

 

这个社会对妇女的态度也深受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男人最看不惯的是竹心女子,即出生在美国的女青年,因为她们过于解放。他们心目中的女性应该是留在老家的那种旧式妇女:她们对丈夫年轻时的放荡和婚后常年在外毫无怨言,她们不应该象男人一样有性的要求,而应该忠贞不渝,为丈夫侍奉父母,同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这个社会对婚姻的态度和它对妇女和年轻一代的态度紧密相连。因为婚姻是传宗接代的手段,结婚就成了年轻人的责任,有否爱情并不重要。年轻一代比老一辈幸运的是不必长期分居,但包办婚姻毕竟是脆弱的,尤其是妇女一旦到了比较开放的社会,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社会压力又不很强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诸多纽约华人社会有夫之妇与人通奸,私奔的事。这并不表明妇女今不如昔,而是特殊时期,特殊社会条件下出现的特殊情况。

 

无疑,在畸形的单身汉社会里,女性的介入有着重大意义。作者把改变华人社会的任务交给了新娘美爱。这个从男性视角出发刻画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的败笔。作家杰弗里 保罗 陈认为美爱与阿桑通奸体现了留在广东农村的众多妻子对在纽约打麻将的丈夫带有喜剧色彩的报复,但在书中美爱确实也给人以祸水的印象。作者告诉我们,美爱受过中等教育,但她没有因此表现出任何独立意识,除了在婚姻中要求性爱,到纽约后曾要求外出工作以外,她和老一辈旧式妇女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作者突出了美爱对性爱的要求,她十分肤浅,虚荣心很强,因对男人有吸引力而沾沾自喜,显然把自己当作异性作乐的对象看待。在书的结尾丈夫在中医的汤药和美爱的帮助下成了名副其实的男人,如果作者在这里想要表达华人女子的到来终于结束了近百年的畸形华人单身汉社会,使华人男子在美国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新的希望,就他对女主人公的描写来看,美爱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代表。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女性还需要华裔女作家的作品中去寻找。

 

美国文坛上的一支新军——印第安文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家湘

 

传统的美国印第安文学的概念是:美国印第安人创作的,关于印第安人的文学。然而,本文以为:印第安一词作为一个载体,承受着它无法承受的分量,实际上它包括了许多极不相同的群体。如苏人Sioux,“切诺基人Cherokee)等等。研究这些不同的群体的文学需要对他们各自的历史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现代印第安作家所收到的各自不同的部族文化的影响有所了解。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而印第安现代文学则出自接受过美国正规高等教育的印第安知识阶层人士之手,使用的文学形式也是主流文学所用的形式。1968年基阿瓦人小说家斯科特 莫马迪(N. Scott Momaday)的长篇小说《黎明之屋》的出版占有了一席之地。此后形成了印第安文学复兴。本文探讨了原因之所在,并就印第安文学的各个流派之间以及与美国主流文学的关系作了详尽的分析。

 

(岳亮 缩写)

 

《第五号屠场》

 

——一本后现代主义小说

 

南开大学 徐齐平

 

一、美国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国内有些学者认为,Postmodernism 应译为现代主义后为宜)的解释,相当分歧,尚无被大家共同接受的定义。根据美国文论家弗·詹姆森观点:一般说来,二十世纪的前半世纪为现代主义时期;后半世纪为后现代主义时期。我想,它们之间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限,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前者的终止,后者的开始。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美国文学中出现了一批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均有明显的特点,构成自成一体的一组,文学史把它们叫做后现代主义小说。它们敏锐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上和美国社会中出现地新地生活现实和社会问题。这些生活现实中的新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后果,以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影响,这一类小说比较集中,突出地反映了这一后果与影响对人们生活和观念地冲击。

 

二、作者及作品简述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一位德国移民地后裔,大学期间,学习化学与生物,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他攻读人类学。

 

《第五号屠场》是他的一部主要作品,是一部以他亲身经历为基础的自传体为内容,具有荒诞特征与科幻相类似的小说。它的基本主题是平民的呼喊,对于社会现实的抗议,写战争而着眼于人生。

 

三、《第五号屠场》的形式

 

元小说的特点

 

大时空跨度

 

地球(美国-欧洲)-特尔法麦多尔(Tralfamador

 

1922(Billy Pilgrim出发生)――1944(欧洲战场)――1967年(Billy Pilgrim回到美国)以及Billy Tralfamadon中的时间停止流动。

 

写实与科幻的结合

 

四、风格与语言特点

 

     近似新闻体的语言,没有长段的景物描写和细致的心理变化刻画。

 

     初看起来,段落零乱,时空跳跃,故事情节拆散在几个段落之中,不衔接。

 

     小说中引用历史记载以及粗线条插图。

 

     小说一开始便记述作者写作的起由,意图,用第三人称叙述。但在叙述过程中,作者本人亲自出场,用这就是我)(That’s me)向读者介绍自己。

 

五、小说的主要内容

 

A)     反对战争

 

B)     揭示现实中的荒诞性

 

C)     抗议生活的不公正现象

 

D)     展现社会现实中的是非颠倒,暴力横行。

 

… …

 

樊笼里的挣扎:

 

埃伦·吉尔克里斯特笔下的女性形象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 金莉    北京外交学院英语系 秦亚青

 

埃伦·吉尔克里斯特是80年代崛起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并以短篇小说集《打败如本》荣获198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吉尔克斯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组生活在樊笼里的现代南方上层妇女。这些妇女的生活轨道早以被传统观念所确定。他们虽然衣食不愁,却都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贫乏和空虚。那种无所事事,单调无聊,毫无目标的所谓正常生活方式使她们难以忍受,她们的心灵充满了躁动和不安。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因而成为这些女性生活的全部意义。试图自己安排人生,寻求生活的答案使书中许多女性的共同特点。吉尔克里斯特笔下的女性都极有个性,极有独立意识,极有反抗精神,常常作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但由于传统社会的根深蒂固,她们冲破樊笼的斗争往往以失败告终,同时因为她们中的大多数对人生的反抗具有盲目性,所以其反抗常带有自我毁灭的色彩。吉尔克里斯特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深刻真实地描绘了现代南方社会妇女地迷惘,挣扎与反抗。

 

近半个世纪的回声:

 

垮掉的一代和金斯伯格

 

华西医科大学 文楚安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跨掉的一代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势下产生的。广义上的垮掉的一代指的是五六十年代对美国社会生活厌倦,乃至愤慨,信奉垮掉哲学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成员相当复杂,但大都在六十年代后投身于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活动和事业。一味将他们称之为颓废堕落甚至反动是轻率和不妥当的。第二部分分析了金斯伯格的《嚎叫》与《金斯伯格诗集(19781980)》及他最近的诗集《白色的尸衣(19801985)》,《向全世界的祝福》(19861992)等,进而探讨了金斯伯格的创作观。第三部分分析了垮掉的一代再次复兴的原因。

 

(泰阳 缩写)

 

 

学术会议信息

 

纪念福克纳诞辰一百周年

 

国际研讨会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英语系

 

参办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港美中心

 

香港浸会大学英语系

 

会议地点 北京大学

 

会议时间 199711月(34天)

 

会议主题 用新的批评理论重新评价福克纳及其作品

 

人物与技巧手法

 

福克纳与现代主义和美国民间文学传统

 

福克纳与美国文化

 

福克纳与英语教学

 

福克纳与翻译

 

福克纳与当代中国文学

 

会议用语 以英语为主

 

会务费 200元,食宿费用自理

 

联系人 金衡山

 

北京北京大学英语系

 

邮政编码 100871

 

(天行)

 

学术会议综述

 

文化接受与变型国际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由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港一美学术交流中心,译林出版社等单位共同发起主办的文化接受与变形国际研讨会于199677日-10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70余人。会议由北京大学教授王宁,香港港一美术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李达三和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主任程爱民等主持。会议就下列议题进行了讨论: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型;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欧美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化和文学在西方的教学和研究现状;后现代和后殖民以及其在中国的批评性回应;文化研究的冲击和我们的对策;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误读;文化全球化和文化身份研究;西方理论及其对中国当代电影的影响;中国和西方作家作品的翻译和接受等。

 

文化和文学的接受历来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重要课题。崛起于六十年代的接受理论对传统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挑战不仅在于打破了单一的被动影响之模式,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基于读者的能动接受同时兼带理论阐释的研究方法的形成。此外六十年代曾为学人们讨论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对消除欧洲中心论的模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时的文化相对主义仅仅意味着旧的欧洲中心主义为一种新的西方中心模式所取代。而东方文化的崛起则为近几年来的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铺平了道路。历时三十多年的关于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消除了一切假想的等级制度和中心意识,而近几年来风行的关于后殖民问题的讨论则加速了东方和第三世界文化从边缘向中心的运动。代表们一致认为,讨论文化的接受与变型决不应认为存在着某种假想的中心,任何地域文化的存在价值都只能是想象对于另一种文化而言的,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永远保持其主导地位,一种文化在另一个民族和国度被接受时只能在经过某种交互作用后以变体的形式出现,因此讨论文化的接受在当今时代就显示为双向的运作,其目的在于加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本次会议是去年在大连举行的文化研究:中国与西方国际研讨会的继续。出席会议并发言的中外专家学者由公丕祥,刘海平,候维瑞,蔡玉洗,刘海峰,金衡山,杰丽 弗莉格,霍斯特 鲁斯洛夫,昂特 雅克布森,王仁强,汤姆 格瑞尔,鲁晓鹏,宋宪琳,郝振益,李乃坤,姚乃强等。这次会议的举行为今后在欧美举行类似的跨文化国际研讨会铺平了道路。

 

(宁师)

 

 

新书介绍

 

《中英诗歌象征美学论》

 

方成 

 

ISBN-5418-1331-1/G 351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67

 

该书从比较文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运用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的研究成果,把中英诗歌象征这一普遍现象放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对照中进行观察分析,内部分辨和外部划域;对象征的本质,象征形成的过程,象征分类,象征阐释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把中英诗歌象征这一创作方法方面有所突破。

 

(成 稿)

 

 

编后语:本期CASAL Newsletter 扩充了内容,欢迎会员同志们就此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CASAL Newslatter 是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们交流信息,相互沟通的媒介,主要开辟有:学术信息会议简介学术会议论点综述新书介绍论文摘要会员信息等栏目。我们殷切希望会员同志们多多来稿与来函,把Newsletter办好。多谢合作!

 

来稿,来函请寄:

 

210093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博士信箱  郭英剑 

 

CASAL@sohu.com

 

60本期责任编辑:郭英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