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25 (2007)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七届专题研讨会纪要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七届专题研讨会于20071013日至14日在苏州苏州大学举行。本届专题研讨会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92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新闻单位的152名正式代表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会,专题研讨会收到论文摘要110篇。

 

 

 

本次专题研讨会开得十分成功。会议的主题是美国文学中的中国China in American Literature),围绕美国主流作家笔下的中国China in American Mainstream Writers)、美国诗人与中国诗歌American Poets and Chinese Poetry)、美国华裔/旅华作家与中国China for Chinese-American Writers/ American Expatriates)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Eye of the Chinese)、华人作家与中国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美国舞台、银幕和荧屏上的中国China on American Stage and Screen)等6个议题,分成12组,进行了比较有深度的讨论,使大家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071013日晚,参加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2007年专题研讨会的理事召开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刘海平会长向常务理事和理事们通报了美文会2007年的工作要点,主要包括:1、美文会通过了国家民政部、教育部2006年度年检;2、有美文会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组织的2007年度最佳美国年度小说评选,本次评选由社科院外文所负责;3、第一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评选情况;4、向会员单位、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副会长单位寄发了任职证明;52008年第十四届双年会承办单位陕西师大年会准备情况;62008年第十四届双年会主题;72009年第八届专题研讨会主题(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会议通报了民政部教育部民函[2007]263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二OO七年九月十二日),确认了个别理事单位理事变动,讨论了本次专题探讨会的举办形式。

 

在本届专题研讨会上,美文会向获得首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奖的研究者颁发了荣誉证书。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一位成绩卓著的资深学者获荣誉奖,评出专著一等奖和论文一等奖两项,其他十六名学者分获其它各类奖项。近年来,我国的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果不断增加,水平不断提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希望各会员单位积极组织申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学术成果奖,使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不断取得更大成果。

 

 

 

1013日上午举行美文会第七届专题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美文会副会长、山东大学郭继德教授主持,苏州大学副校长张学光教授代表苏州大学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向与会代表表示欢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青根教授介绍了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刘海平会长做研究会工作报告,介绍了十三届年会以来的一年中美文会所做的各项主要工作。

 

美文会第七届专题研讨会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小组发言和大会论坛相结合的形式。13日上午的大会发言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主持,共有6位代表宣读了论文。

 

吴冰教授对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思考从译名和界定入手,就当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视角、文章的可读性等方面做了深入阐释。赵毅衡教授梳理了近百年海外以英语为获得语进行创作的作家,对这些作家的创作特点做了总结。陆健德研究员指出,通过早期传教士明思溥对中国社会底层生活细节的观察,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自己的国民性。来自台湾省的张琼惠教授以汤亭亭的《和平五书》为出发点,论述了战争对不同时期中国人在美国的形象造成的影响。赵文书教授讨论了赵健秀关于华裔美国文学表现中国文化的真假之争。王腊宝教授叙述了西方理论热退潮与文化战争的互动和关联。盛宁教授在点评时提出,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学观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有指导意义,呼吁国内的研究者多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13日下午和14日上午,大会分为十一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第一、第二组的议题是美国主流作家笔下的中国,第一组由方成教授(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主持,发言者有吴新云(中央财经大学):《美国学者与中国君子”――爱默生笔下的四书语录分析》、刘春英(暨南大学):《爱默生思想的佛学意识》、张昌宋(福建师范大学):《约翰斯坦贝克笔下的中国人形象》、程爽(哈尔滨师范大学):《卡尔·克洛与中国文化》、王予霞(集美大学):《苏珊·桑塔格与中国》。第二组主持人是嵇敏(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发言者是王鹏(山东大学):《何芭特的中国叙事》、隋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寻根的冲动与行动——美国超验主义者遥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吴兰香(东南大学):《马克?吐温与旅美华人两兄弟的故事》、朱骅(上海水产大学):《〈分家〉中成长主题的国家隐喻》、金百林(国防科技大学):《解读赛珍珠的自我反思”----再介其小说<梁夫人的三位千金>》、向和平(湖北大学):《阿兰性格中的瑕疵——赛珍珠〈大地〉中女主人公形象新探》、张晗《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美国本土作家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嵇敏(四川师范大学):《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黑人女剧作家》。

 

第三组的议题是美国诗人与中国诗歌,由张子清教授(南京大学)主持,发言者有余石屹(清华大学):《在意义世界中漫游——重读艾伦·金斯堡的中国组诗》、杨芳(大连外国语学院):《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意蕴》、王萍(吉林大学):《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的意象说比较研究》、张子清(南京大学):《我所遇见的华裔美国小说家和诗人》、王金峨《论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之意象及其超验主义思想》、刘守兰(云南师范大学):《庞德诗中的中国》。

 

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组的议题都是美国华裔/旅华作家与中国,第四组由吴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邹惠玲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主持,发言者是关合凤(河南大学):《〈华女阿五〉中的真相与想象——论华裔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文化》、丁夏林(南京农业大学):《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田亚曼(浙江工业大学):《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断层及作家责任》、张丽娟(郑州大学):《从尴尬的边缘人到自信的华裔女性----论黄玉雪〈华女阿五〉中的身份认同》、李惠辉(国防科技大学):《Reclaiming Identity: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Autobiography》、刘葵兰(北京外国语大学):《当东方遭遇西方华裔作家李培湛〈第八个承诺〉中的文化差异》、王慧(北京外交学院):《Refiguring Self: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the Works by Shawn Wong, Fae Ng and Russell Leong》、薛玉凤(河南大学):《华裔美国文学中的香港形象解析》、邹惠玲(徐州师范大学):《一个美国印第安恶作剧者的身份之旅——解读维兹诺小说〈格瑞佛:美国猴王在中国〉》和徐颖果(陕西师范大学):《生活是战争:异域文化中的中国经典——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与〈孙子兵法〉》。第五组由卫景宜(暨南大学)教授主持,发言者有卫景宜(暨南大学):《论裘小龙小说的现实叙事》、杨纪平(北京邮电大学):《〈典型的美国佬〉中的中国结和美国梦----何天爵和任壁莲笔下的中国人特质比交谈》、刘丽霞(燕山大学):《In Search of Mother’s Kitchen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朱丽田(东南大学):《记忆与想象中的文化认同——解读当代美国华裔诗人李阳的诗作柿子》、王建业(华南师范大学):《蒲公英的种子――解读李立洋》、周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李翊云的中国观——兼评其小说<千年敬祈>》、李喜芬(河南农业大学):《融摄异质文化的飞散者——读伍明慧的小说〈骨〉》、周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谈<典型美国人>中的文化杂交》和李新德(温州大学):《〈龙门〉中的华人自塑形象研究》。第六组的议题是美国华裔作家与中国,主持人是胡铁生(吉林大学)教授和徐颖果(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发言者有黄芙蓉(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孙行者〉看美国电影文化对华裔身份构建的导向作用》、屈晓丽(中国人民大学):《金斯顿的叙事策略――从互文性的视角看金斯顿对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运用》、杜丽霞(西安交通大学):《从弱女子到女勇士:〈女勇士〉主人公充满中国特性的美国梦的实现》、孙坚(陕西师范大学):《谈<金山勇士>中的男人形象》、莫翠华(上海理工大学):《从女侠女勇士看女主人公的成长》、熊伟(武汉大学):《华裔美国文学与跨文化双重误读》、孔雪(北京语言大学):《行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也谈〈蝴蝶君〉在百老汇的成功》、胡铁生(吉林大学):《文化碰撞与融合——论美国华裔作家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和陈爱敏(南京师范大学):《共谋的异国情调:谭恩美儿童作品的背后》。第七组的议题是美国华裔作家与中国,主持人是薛玉凤(河南大学)教授,发言者有王建新(南通大学):《谭恩美小说〈拯救溺水之鱼〉的幽灵叙事与宗教寓意解读》、张瑞红(河北农业大学):《解读华裔文学作家谭恩美小说的中国形象》、朱丽(信阳师范学院):《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看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佘军(南通大学):《中国意象与谭恩美的美国作家身份》、姜淼淼(中国农业大学):《文化妥协与共存——全球化视角下解读〈喜福会〉》、薛玉凤(河南大学):《华裔美国文学中的香港形象解析》和李燕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构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子形象》。

 

第八组的议题是华人作家与中国,主持人是郭栖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和傅利(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发言者是贾荣香(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论旅美作家哈金的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等待>中的中国文化》、李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也他者,败也他者试以《疯狂》为例分析哈金的小说创作》、傅利(哈尔滨工业大学):《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李素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治谎言生存--- 试析哈金借政治谋求生存之路》、刘增美(山东经济学院):《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反思----从〈等待〉在国内的接受命运谈起》、陈榕(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解析哈金小说中的文化翻译策略》、朱梅(福建泉州华侨大学)《未实现的飞散----论张爱玲的Rough of the North》、和王刚(湖州师范学院):《天使岛诗歌中口述史料的研究价值及其意义》。

 

第九组的议题是美国文学散论,由杨卫东(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教授主持,发言者有杨卫东:《作为比喻的写作马拉默德式的道德追求》、李美芹(山东大学):《盛开在“‘他者之域的黑白奇葩——托尼?莫里森和纳丁?戈迪默》、邱蓓(徐州师范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印第安身份重构---浅析莱斯利?马蒙?希尔科的〈典仪〉》、杨家云(上海理工大学):《白鲸的含义小说<莫比?迪克>的意义的探寻》、庄云路(哈尔滨工业大学):《论田纳西·威廉斯<夏与烟>中诗意与异化的世界》、郑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自然,人类永恒的家园---艾丽丝·沃克<打开你的心灵>的生态女性解读》、唐文生(山东大学):《〈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第十组的议题是美国舞台、银幕和荧屏上的中国,主持人是金衡山(华东师大)教授,发言者是潘志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渡名"带来的困惑》、汤昱(东华理工大学):《从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华人形象看替罪羊文化原型》、金衡山:《解放的含义:从〈喜福会〉(电影)到〈面子〉和〈挽救面子〉》、李渝凤(海南大学):《The Other Speaks: Wayne Wang’s Films in Hollywood Cinema》、赵秀福(山东大学):《〈木兰辞〉与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李青霜(苏州大学)和李正(上海交通大学)。

 

第十一组的议题是中国人眼中的美国文学,主持人是吾文泉(南通大学)教授,发言者有王敬民(河北工程大学):《中国视野中的乔纳森·卡勒》、胡燕春(黑龙江大学):《雷纳·韦勒克与中国》、张哲(苏州大学):《理论履行中的误译》、吾文泉:《文学的文化政治适应性:〈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嬗变》、李文军(山东大学):《警示未来,指导现在论后殖民理论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意义》和祝平(苏州科技学院:从<赫索格>看索尔·贝娄伦理思想与中国儒家伦理的契合)。

 

1014日下午,专题研讨会举行大会论坛,刘海平会长主持,邀请盛宁,陆建德,朱刚就华裔美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当代批评理论等议题与与会者进行交流、探讨,大家发言踊跃,气氛活跃。随后,举行了本次专题研讨会的闭幕仪式。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朱刚宣读了本次年会纪要。2008年美文会第十四届年会承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的代表向大会汇报了会议准备情况和初步构思。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海平教授致闭幕词,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对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硕士生、博士生、博士)群体加入美国文学研究队伍表示高兴,特别对苏州大学为承办会议和为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大量细致的工作、对全体与会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表示衷心感谢。

 

本届专题研讨会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大会全体与会者对承办单位、大会会务人员、以及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