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发布了“2012年度百部图书”榜单,并精选出“2012年度十大好书”,小说类与非小说类各五册。其中既有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也有《卫报》首作奖得主;既有反映战争的现实故事,也有新奇讨巧的卡通图书;既有关于“存在”之意义的跨领域探讨,也有反映亚洲底层社会的纪实类文学。

  小说类(五册)

  《提堂》(Bring Up the Bodies)

  作者:[英国] 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

  出版社:亨利·霍尔特出版社(Henry Holt & Company),2012年5月,定价28美元

  简介:回顾16世纪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传奇故事看似已沦为陈词滥调,不过希拉里·曼特尔却独辟蹊径、推陈出新,演绎出更为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情节。作者选择了一个边缘化历史人物——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的视角,以独特的第三人称来审视和叙述,重新解构了一段经典史实。本书是曼特尔2009年作品《狼厅》(Wolf Hall)的续作,也是托马斯·克伦威尔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作者凭借本书与《狼厅》两度夺得英国布克文学奖。该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暂定书名为《镜与灯》(The Mirror and Light),将以克伦威尔1540年死亡而告终。曼特尔能否上演“帽子戏法”,值得期待。

  《大楼故事》(Building Stories)

  作者:[美国] 克里斯·韦尔(Chris Ware)

  出版社:潘西昂出版社(Pantheon),2012年10月,定价50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克里斯·韦尔是美国漫画家、卡通画家,许多绘画作品曾登上《纽约客》杂志封面。本书是一部形式新颖的巨型卡通作品,在一个类似棋盘游戏盒子中盛有14种不同装订格式的小玩意(包括小册子、海报、儿童书籍、报纸等),每件东西对应不同的故事作品。所有故事都围绕一幢老居民楼以及里面的住房而展开,以或俏皮、或深刻的方式来反映美国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

  《国王的全息图》(A Hologram for the King)

  作者:[美国] 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

  出版社:麦克斯威尼出版社(McSweeney's),2012年6月,定价25美元

  简介:本书的故事架构颇为有趣,背景设定在距离美国大城市无限遥远的沙特阿拉伯。一名美国中年男子艾伦·克莱(Alan Clay)为了摆脱债务,支付女儿上大学的学费,试图把一套计算机信息系统售卖给沙特阿拉伯国王,由此展开了一趟异国之旅。本书作者埃格斯曾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坛上最具天赋的小说家,书中借助寓言式乃至荒诞派的情节,蕴含了惊人的深度和丰富的层次。男主人公可谓是后现代版本的威利·洛曼(《推销员之死》主角),他的故事折射了当代美国人的焦虑与挣扎。本书还入围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的决选名单以及亚马逊网站2012年美国十大好书榜单。

  《西北》(NW: A Novel)

  作者:[英国]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2012年9月,定价26.95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扎迪·史密斯为英国青年女作家,曾三次入围英国文学布克奖。书名《NW》意为西北(North West),本书的故事背景就是伦敦西北角的一个小镇,小说的四个主人公利娅(Leah)、纳塔利娅(Natalie)、费利克斯(Felix) 与内森(Nathan)皆生于斯、长于斯,却无一例外地在成年后选择离开。史密斯冷静而客观地叙述了小镇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感情纠葛,富人、穷人(阶级),男人、女人(性别),英国人少数裔(种族),使用轻松、趣味的笔法来描绘庸常生活,展现背后冷峻的深意。

  《黄鸟》(The Yellow Birds: A Novel)

  作者:[美国] 凯文·鲍尔斯(Kevin Powers)

  出版社:利特尔与布朗出版公司(Little, Brown and Company),2012年9月,定价24.99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凯文·鲍尔斯曾于2004年至2005年间在美国军队服役,并派往伊拉克担任炮兵。本书是鲍尔斯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根据自己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经验写就的作品,讲述了两个年轻士兵在战场求生的悲剧故事。21岁的二等兵巴特尔(Bartle)与18岁的二等兵墨菲(Murphy)在腥风血雨中并肩互助,两人陷入了一场难以应对的艰巨之战。《纽约时报》将本书称为当代战争小说的经典,亚马逊图书主编萨拉·尼尔森(Sara Nelson)认为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战争小说。本书曾入围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的决选名单以及亚马逊网站2012年美国十大好书榜单,并获得2012年《卫报》首作奖。

  非小说类(五册)

  《永恒美丽的背后:孟买地下城的生命、死亡与希望》(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Life, Death, and Hope in a Mumbai Undercity)

  作者:[美国] 凯瑟琳·布(Katherine Boo)

  出版社:兰登书屋,2012年2月,定价27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凯瑟琳·布是普利策奖获奖记者,花费三年时间追踪访查孟买最底层的人群,通过录音、录像、访谈记录了2007年至2011年间这些居民的生活状况。布女士用精巧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豪华酒店附近一个被忽略的世界,这里饱受贫穷和腐败困扰,希望与绝望交替浮现。本书直指传统纪实文学不愿碰触的领域,勾勒出弱势群体扣人心弦的奋斗历程,具有独特的深度。本书曾获得201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奖项,并入选亚马逊网站、《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噢,奥普拉杂志》(O, The Oprah Magazine)的2012年十大好书榜单。

  《背离亲缘:父母、儿童与自我寻求》(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

  作者:[美国]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

  出版社:斯克里布纳出版社(Scribner),2012年11月,定价37.50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安德鲁·所罗门是政治、文化与心理学作家,现居纽约、伦敦,曾凭借《忧郁》(The Noonday Demon: An Atlas of Depression)获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十余年来,所罗门致力于探索“横向自我”(horizontal identitiy)的概念,研究孩子不愿意与父母分享的特性。本书不仅教育父母应当如何对待特殊儿童,更启示父母背后所包含的深意所在。作者涉及面十分广泛,从耳聋儿、侏儒儿、21-三体综合征患儿到精神分裂症患儿,乃至变性儿童、强奸怀孕等家庭,本书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告诉读者爱、牺牲与宽容远比想象中的复杂。

  《走向权力的通道:林登·约翰逊的岁月》(The Passage of Power: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作者:罗伯特·A·卡罗(Robert A. Caro)

  出版社:克诺普夫出版社(Knopf),2012年5月,定价35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罗伯特·A·卡罗现年76岁,为两度普利策奖得主。本书为“约翰逊总统传记”系列第四卷,作者耗时十年写就,涵盖了约翰逊总统1958年至1964年以民主党人身份担任肯尼迪政府副总统的时代,以及约翰逊如何在肯尼迪遇刺数小时内迅速揽得大权的经过。在卡罗笔下,约翰逊从一个来自得克萨斯州的穷小子跻身权力顶峰,与他善于弄权、贪婪无情而又行事诡秘的个性不无关系。作为调查型记者的职业习惯,卡罗细致审慎地追踪每一条线索,为传记写作进行了数千次采访,查阅了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料。

  《开天辟地:老约瑟夫·P·肯尼迪时代的辉煌与动荡》(The Patriarch: The Remarkable Life and Turbulent Times of Joseph P. Kennedy)

  作者:[美国] 戴维·纳索(David Nasaw)

  出版社:企鹅出版社,2012年11月,定价40美元

  简介:本书作者戴维·纳索是美国作家、传记学家与历史学家,主要研究美国20世纪初的文学与社会历史。本书是老约瑟夫·帕特里克·“乔”·肯尼迪(Joseph Patrick "Joe" Kennedy, Sr)的人物传记。乔·肯尼迪具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无数身份,银行家、投机商、电影制作人、政治家、美国驻英大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美国民主党成员。乔·肯尼迪及其后代构成了极具声势威望的肯尼迪家族,这堪称美国20世纪的文化符号之一。纳索花费了六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时间几乎涵盖了这位风云人物的一生,记述了肯尼迪家族中这位主宰浮沉的成员,极具说服力。

  《世界为何存在:一个关于存在的侦探故事》(Why Does the World Exist?: An Existential Detective Story)

  作者:[美国] 吉姆·霍尔特(Jim Holt)

  出版社:利夫莱特出版社(Liveright),2012年7月,定价27.95美元

  简介:世界为什么存在?从古至今,每个人有不同的回答。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描述出一种敬畏,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甚至建立了关于“存在”的哲学。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本书作者吉姆·霍尔特游历伦敦、巴黎、得克萨斯奥斯汀,走访了各个领域的学者专家,从哲学家、神学家、神秘主义者到数学家、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乃至小说家,试图找到多个领域的共通性和敏锐度。读者尽可以在书中找到合乎情理的解释,也能够看到哲学家讨论的虚无或许正等同于科学上的某种定义。本书既提供雄辩的理论阐述,也有让人变得更加困惑的想法,机智有趣,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