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美文会通讯
第02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2 (1992)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筹备情况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筹备小组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已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了一个完整的会议筹备小组。
二、发出会议通知后,我们已陆续收到了近五十封回执、六十人次,其中有董衡巽、王逢振、龙文佩、钱青、吴冰、赵一凡、王守义、郭维德、朱炯强、徐齐平、钱佼汝、李自修、宋文林、陈士龙、申惠辉、汤永宽、杨志达、郭栖庆等专家教授。来自出版界、报界、杂志社的回执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译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研究、文艺报、武汉电视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南开大学出版社等。共收论文选题四十多个。选题涉及面很广,但更多的集中在美国二十世纪诗歌、小说、戏剧、文论和惠特曼以及对美国文学的整体研究。
三、经费来源已基本得到保证。
凡愿参加本届年会而没收到会议通知德同志请与我们联系;还没寄回执而愿参加会议者欢迎你们将回执寄至:
湖北大学外语系 熊会兵 430062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 第六届年会筹备组
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简历:
会长:
吴富恒 男,河北滦县人,1911年生,194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学位。1948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曾任国立云南大学英文系主任、教授,山东解放区烟台《芝果新闻》副总编辑。解放后,历任山东大学教授、文学院长、教务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兼任中国明盟中央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山东对外文化联络中心副理事长、山东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等职。198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列入美国《世界有卓越成就的领导人名录》中,1987年获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国际卓越领导人》证书,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师、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主编山东大学《文史哲》和《美国文学研究》两杂志及《基础英语》等教材。撰写《中国家庭中的心理错综》、《语文学批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美国文学研究导言》等论文。
常务副会长:
刘海平 男,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人,1944年2月生。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专业。1981年获硕士学位。曾先后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美国戏剧研究。发表作品有:《中美文化在戏剧中交流——奥尼尔与中国》(曾获全国首届话剧文学理论优秀著作奖和全国比较文学优秀图书二等奖及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英美名诗选》、《英美戏剧》(由全国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专家审定通过,作为英语本科生推荐教材)、《奥尼尔在中国》(英文论文集由美国Greenwood出版社出版)。撰写有关美国戏剧的论文多篇。
副会长:
汤永宽 男,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从1954年至1978年在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历任外文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1978年创办并任《外国文艺》双月刊主编。任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兼职教授、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施咸荣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和外国文学评论集《西风杂草》等多种著作以及多种译著。
董衡巽 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英文专业。分配至外文所后一直从事于美国文学研究。历任英美文学室副主任、主任。1988年至今任外文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负责人)、《美国现代小说论》(主编)、《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谈创作》、《老人与海·尼克故事集》、《月亮下去了,小红马》、《马克吐温画像》、《美国十九世纪论选》等。
陶 洁 女,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绍兴人,1936年9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及校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发表作品有:《英语学习指南》、《福克纳作品精粹》(主编)、《雷格奉姆音乐》、《紫颜色》、《国王的人马》。撰写有关美国文学的论文多篇。
钱 青 女,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泰州人,1932年9月生,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院,1958年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后留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美国芝加哥大学优等博士学位。长期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英美文学的研究。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1年起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
常耀信 男,南开大学外文系英美文学教授、系主任,发表作品有《希腊罗马神话》、《漫话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简史》、《美国文学评论选》。1988年被列入英国国际传记中心编撰的《远东及大洋洲名人录》。
龙文佩 女,湖南长沙人,1926年11月生。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长期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工作,历任外国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外文系副主任、外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选读》第一册、第二册(与杨岂深先生合作主编)、《尤金·奥尼尔评论集》、《德莱塞评论集》。撰写有关奥尼尔的论文多篇。
王誉公 男,山东大学美国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山东潍坊市人,1940年深,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留英语教研室工作。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获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1984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美国文学硕士学位。代表作品有:《勿失良辰》、《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编写组长)、《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编委及文艺学和外国文学学科主编)、《外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副主编)。撰写有关美国文学的论文30多篇。
王守义 男,黑龙江大学英语系教授、系主任、黑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美国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牟平县人,1942年生。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任《外语学刊》与《求是学刊》编委。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选读》上下册(主编之一)、《世界神话大辞典》(副主编之一)、《美国短长篇系列》(主编)、英译《唐诗》、《宋诗词》(合作)、汉译《兔子跑吧》(合作)。撰写有关美国文学的论文多篇。
秘书长:
王守仁 男,南京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英文专业主任。江苏省苏州人。1955年1月生。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1984-1988年留学于英国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专著《心灵的舞台》(由英国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出版)获江苏省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撰写有关英美文学论文多篇。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
狄金森国际学会(the Emily Dickinson International Society)定于1992年10月22-24日在美国五月花饭店(The Mayflower Hotel, Washington, D.C.)召开《狄金森语言、文化、艺术翻译研讨会》(Translation Emily Dickinson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 Arts)。
联系人:
Jonnie Guerra
EDIS Conference Director
Mount Vernon College
2100 Foxhall Road, Northwest
Washington, DC 20007
U.S.A.
1989年以来中国主要报刊登载的美国文学研究文章目录
总论、综述(按文章篇名字头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80年代美国小说的新特点 |
J·亨丁 秦轶编译 |
国外社会科学快报 |
1990.5 |
八十年代谈美国文学 |
朱达译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博采众家之长——八十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的新现象 |
陶洁 |
世界文学 |
1990.3 |
重见天光的美国黑人小说 |
金惠敏 朱建新译 |
文艺报 |
1991.7 |
创新与作家的使命——谈当代美国文学创作中的新趋势 |
陶洁 |
文艺报 |
1990.4.28 |
从当代美国小说看当代美国人 |
潘维洛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
1990.2 |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
袁可嘉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当代美国文学理论 |
程锡麟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当代英美传记文学的发展动向 |
张群 程萍编译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1 |
当代美国反传统诗歌一瞥 |
李广熙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
1989.4 |
对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估 |
许汝祉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20世纪美国诗歌初探 |
张子清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法兰克福学派旅美文化批评 |
赵一凡 |
读书 |
1989.1 |
故事家和他的故事(读《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 |
解志熙 |
读书 |
1989.9 |
汉语译者与美国诗风 |
王佐良 |
读书 |
1990.6 |
后现代主义曾经诗什么意思——读《现代/后现代:20世纪艺术与思想研究》 |
威廉·斯帕诺斯 盛宁译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4 |
简析意象派诗歌 |
李伟民 |
当代外国文学 |
1989.3 |
九十年代美国文学新人 |
冯亦代 |
读书 |
1991.4 |
科学和诗的美(读《美国山川风物日记》) |
柳苏 |
读书 |
1990.1 |
两个兄弟,两条途径,两位作家 |
董鼎山 |
读书 |
1989.12 |
66种看待美国文学的方式 |
肖珊译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2 |
略谈3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批评 |
夏政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4 |
论中美诗歌的交叉影响 |
屈夫 张子清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满月型女性的文学画像 |
亚力山德拉·约翰逊 申慧辉译 |
文艺报 |
1991.3.9 |
美国作家书信文学二例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10 |
美国妇女诗歌德诗质演化 |
赵砾坚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1 |
美国批评界对大众文学德重新评论 |
威廉·R·埃伯森 金惠敏 贺育滨译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3 |
美国文学现状谈 |
申慧辉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1 |
美国断片小说一瞥 |
张毅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美国文学新动向——《今日美国小说》驻纽约专栏作家 |
罗伯特·杜恩 |
中外文学 |
1990.5 |
美国梦德失落与追寻(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变奏) |
辛潮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8 |
美国文学现状谈 |
申慧辉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3 |
美国的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 |
陶洁 |
北大:国外文学 |
1989.4 |
美国文学新动向 |
罗伯特·杜恩 |
中外文学 |
1990.5 |
《美国小说理论》评介 |
李公昭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2 |
美国作家谈儿童文学创作 |
席幕蓓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4 |
美国的书店、课堂及大众媒介——小议美国多元文化现象 |
申慧辉 |
世界文学 |
1991.3 |
美国当代诗歌的两支生力军 |
张子清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1.3 |
美国黑人奴隶记实文学 |
施咸荣 |
1990.2 | |
美国八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 |
苏光凤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美国当代诗歌对传统形式的回归 |
放眼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3 |
美国短篇小说的沿革与复苏 |
王守义 |
外国小说大观 |
1989.12 |
美国妇女诗歌的诗质演化 |
赵砾坚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1 |
美国梦的失落与追寻——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主题变奏 |
辛潮 |
辽宁师大学报 |
1989.1 |
美国诗歌现状一瞥——数量多、佳作少 |
张群 |
文艺报 |
1989.2.4 |
美国深层意象派诗简论 |
张子清 |
外国文学 |
1989.5 |
美国方兴未艾的新诗:语言诗 |
张子清 |
外国文学 |
1992.1 |
美国华裔小说初探 |
张子清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2.2 |
浅谈当代美国战争小说的渊源与特点 |
姚乃强 王春生 |
昆仑 |
1989.1 |
什么是新历史主义(哈佛读书札记) |
赵一凡 |
读书 |
1991.1 |
“书籍大战”——关于文学价值标准的一场论战 |
杨正润 |
文艺报 |
1990.2.3 |
文学创作专业与美国文学 |
薛春建 |
文艺报 |
1989.3.4 |
西方小说史上的奇观——《美国小说史纲》读后 |
刘玉堂 |
外国文学 |
1985.2 |
新新闻报道与非虚伪小学——兴盛于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新样式 |
阿文岳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4 |
雅皮士文学:有保留价值吗?——谈谈八十年代美国青年作家及其作品 |
澉晨 |
文艺报 |
1989.5.6 |
以疯狂寓真实——漫论美国60年代小说种“疯狂的英雄” |
侯维瑞 |
环球文学 |
1989.6 |
1989年美国小说概述 |
阚晨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1987-1988年美国小说概述 |
阚晨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1945年以后的美国小说 |
R·马祖雷克 林书武编译 |
国外社会科学快报 |
1990.7 |
引雅入俗 转俗为雅——读《当代美国科幻小说选》 |
萧兵 |
书林 |
1989.12 |
英美现代文学名著书名溯源 |
何平 |
译林 |
1989.4 |
源流于新蕾——当代美国诗歌综述 |
涂寿鹏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0.4 |
“自身”诗学的完善:五十年代侯的美国诗歌述论 |
晓风等编译 哈·弗罗姆 |
外国文学 |
1990.3 |
I 作家(按作家中译名的姓氏字头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A |
|||
独立风骚一百年——为纪念T.S.艾略特诞辰100周年而作 |
张子清 |
国际诗坛 |
1989.2 |
约翰·阿胥伯莱,今天的艾略特 |
郑敏 |
外国文学 |
1990.4 |
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论艾略特的荒原 |
曾艳兵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2 |
康拉德·艾肯和他的《李白来书》 |
李崇鼎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1991.1 |
保罗·安格尔(重读他的诗集《中国印象》) |
萧乾 |
读书 |
1991.6 |
尤金·奥尼尔的后期剧作 |
王若梅 贲雷 |
沈阳师范学报 |
1990.3 |
试论奥尼尔的伦理思想 |
夏茵英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3 |
试论奥尼尔戏剧中的家庭模式 |
吕艺红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2 |
悲剧:原始情欲与现实的冲突——浅谈尤金·奥尼尔笔下的四位女性 |
孙晓红 |
名作欣赏 |
1991.2 |
阿瑟·密勒心目中的尤金·奥尼尔 |
梅绍武 |
光明日报 |
1991.8 |
尤金·奥尼尔的《琼斯皇帝》 |
吕长发 |
河南大学学报 |
1991.5 |
对西方现代人生的多角度探索——论奥尼尔的悲剧创作 |
郭继德 |
文史哲 |
1990.4 |
奥尼尔德创作源泉究竟是什么?——与欧阳基先生商榷 |
蒋虹丁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奥尼尔与《榆树下的欲望》和《长夜漫漫路迢迢》 |
何坚 |
附件师范大学报 |
1989增刊 |
奥齐克《大围巾》续编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1 |
B |
|||
悼巴塞尔姆谢世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2.30 |
独创风格的巴塞尔姆 |
董鼎山 |
读书 |
1989.11 |
赫丝特·白兰的虚伪 |
曹靖华 |
外国文学 |
1991.3 |
大洋彼岸的回应——读《春月》 |
启之 |
读书 |
1989.6 |
她来自这片土地——访美籍华裔作家包柏漪 |
建国 |
文艺 |
1989.2.25 |
贝蒂小说选(编者按作者简介) |
外国文艺 |
1989.1 | |
贝娄的《比拉罗赛内线》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2 |
一曲存在者的咏叹调——贝娄小说价值重估 |
李为民 庄严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3 |
论索贝·贝洛的小说创作 |
王宁 |
国外文学 |
1989.1 |
美国作家贝娄析论 |
徐新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1.1 |
一幕当代生活的喜剧——评索尔·贝娄新作《更多的人死于伤心》 |
韩维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6 |
情爱与性战——贝娄人物的两性意识 |
刘洪一 |
求是学刊 |
1989.1 |
美国“迷茫一代”左案作家中唯一幸存者凯·博伊尔 |
桂国平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论布罗茨基的诗 |
刘文正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透视:人是时间——布罗茨基的《一种词类》的主题 |
杨清容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3 |
符号化与再符号化——读布里奇的《主体批评》 |
姚基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借斑以窥豹 词约而文丰——《裸女》短析 |
蒋金晖 |
外国文学欣赏 |
1989.1-2 |
C |
|||
诗人之愤之爱——美籍华裔作家陈大哲 |
夏鹏 |
环球文学 |
1989.1 |
D |
|||
埃德加·劳伦斯·道克托罗 |
陶洁 |
世界文学 |
1989.3 |
内容宜严肃 手法求新颖——访埃·劳·道克托罗 |
陶洁 |
世界文学 |
1989.3 |
德莱塞的后半生 |
冯亦代 |
读书 |
1991.2 |
评德莱塞的道德观——兼论美国文学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
张合珍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德莱塞的“嘉莉”和“珍妮” |
芷茵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12 |
评德莱塞的道德观 |
张合珍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拜金主义下的悲剧形象——谈《美国的悲剧》中的克莱特 |
谢其禄 |
黄淮学刊 |
1989.4 |
论德莱塞的《嘉莉妹妹》 |
朱达 |
四川师范学报 |
1989.3 |
E |
|||
厄普代克的《自我意识》(西书拾锦)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11 |
心灵的历程——评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 |
郭洁敏译 乔治·亨特 |
环球文学 |
1990.2 |
《S》: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新探索 |
文楚安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1 |
当代美国社会变迁的斑斓画卷——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 |
薛相林 张敏生 |
文艺报 |
1991.5.4 |
约翰·厄普代克和兔子四部曲 |
林敏良 |
文艺报 |
1991.5.2 |
F |
|||
法斯特《裘·库伦的忏悔》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12 |
弗洛斯特与悖论——弗诗意象与语气之初探 |
陶乃侃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2 |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技巧 |
赵光育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7 |
菲茨杰拉德的传作和盖茨比的形象 |
毛华奋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12 |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技巧 |
赵光育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1 |
费德里克·费里尼德“炼狱” |
候毅凌译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6 |
“美国梦的破灭”——纪念菲茨杰拉德逝世五十周年 |
潘绍玺 |
求是学刊 |
1991.3 |
一部精心雕琢的书中魁宝——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艺术形式和技巧 |
杨爱唐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迪斯尼游乐场的迷人之处——读冯尼格的《猫的摇篮》 |
阿吾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响彻时代的音响——库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 |
李证戎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论福克纳乡土意识中的自然 |
赵晓丽 屈长江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7 |
《喧哗与骚动》中变异时空的美学价值 |
刘晨锋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3 |
福克纳与通俗文化 |
汤玛斯·莫奇 叶宇译 |
国外文学 |
1989.4 |
论福克纳创作的文化取向 |
傅景川 |
吉林大学社科学报 |
1991.3 |
一部有价值的著作——读《神奇的伟人——列宁》 |
彭卓吾 |
书林 |
1989.7 |
关于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
刘洪一 |
外国小说大观 |
1989.7 |
魂兮归来——《我弥留之际》的一种解读 |
屈长江 赵晓丽 |
读书 |
1989.3 |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 |
微翁 |
环球文学 |
1989.6 |
H |
|||
访小说《根》的故乡 |
欧玉成 |
环球 |
1989.1 |
《根》和非虚构小说 |
聂珍钊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现实与象征——试评《老人与海》 |
李锡胤 |
求实学刊 |
1990.1 |
海明威的不同侧面——读新发现的海明威的两个短篇 |
董衡巽 |
光明日报 |
1990.5.15 |
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初探 |
郑远华 |
杭州大学学报 |
1990.2 |
从美国文化心理结构看“海明威热”——兼论海明威现象对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启事 |
何焕群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3 |
海明威读过的书 |
仲子 |
读书 |
1989.8 |
尽其才的海明威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9 |
“理群之狼”和心理变态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1 |
海明威的启示 |
董衡巽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海明威:现代悲剧意识的探询者 |
吴然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海明威的尼克:人生反思——读《尼克·亚当斯的故事》 |
王守义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空白”的魅力——谈海明威省略的尺度 |
吕永岩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双驼峰”态势:海明威在中国的接收 |
邱中壤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海明威小说的现象学叙述 |
邵建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1 |
《老人与海》:一部表现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 |
刘建年 |
东北师大学报 |
1991.1 |
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简论 |
正白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4 |
海明威的妇女观 |
刘冶良 |
贵州大学学报 |
1991.3 |
亡意识与行动精神——海明威的哲学思想 |
姜岳斌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4 |
海明威创作思想分题问题刍议 |
王怀晖 |
华侨大学学报 |
1990.1 |
“抛光之前”(关于《未成器的女人》) |
张禹九 |
读书 |
1989.11 |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传作构思 |
何仲生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1989.2 |
人性奥秘的执着探究——评海明威《伊甸园》 |
魏威 |
文艺学习 |
1989.1 |
《弗朗西丝·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写作技巧窥探 |
易晓明 黄修齐 |
福建师大学报 |
1989.3 |
国内海明威研究述评 |
姜岳斌 沈建青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海明威的“硬汉性格”与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淳洁 |
语文学刊 |
1989.3 |
海明威风格的翻译——读《老人与海》新译本 |
王楫 |
扬州师院学报 |
1989.3 |
海明威:现代悲剧意识的探寻者 |
吴然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2 |
海明威与舍伍德·安德森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9.23 |
海明威与“特殊效果”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7.15 |
海明威之死——兼谈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
王守义 |
外国小说大观 |
1989.8 |
海明威——中美文化交往的热点 |
杨仁敬 |
厦门大学学报 |
1989.3 |
60年代以来美国德“海明威热” |
杨仁敬 |
译林 |
1989.1 |
未尽其才的海明威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9 |
“象海明威一样了解中国,关心中国”——海明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林隆重召开 |
任贵文学报 |
1989.8.24 | |
赫施的意图论文本理论 |
胡万福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向文学本体论批评挑战——现代意图主义理论选择 |
姚基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别出心裁的赫赛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12 |
约翰·赫赛的新作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11 |
欧·亨利小说的价值观 |
刘捷 |
四川师院学报 |
1990(哲社) |
散文大师谈风格要素——E.B.怀特的信函 |
董鼎山 |
散文世界 |
1989.1 |
惠特曼的国际主义诗歌 |
李视歧 |
文艺报 |
1991.3.23 |
论惠特曼的《草叶集》 |
王誉公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惠特曼散论 |
韦德三 |
广西大学学报 |
1989.3 |
滑稽恐惧之花——简论霍克斯及其创作思想 |
武坚 |
名作欣赏 |
1989.3 |
简论《红字》的主人公 |
瞿士剑 |
河南大学学报 |
1991.5 |
《红字》的象征手法与霍桑的文学观念 |
群立 |
重庆师院学报 |
1990.1 |
以我入物,因物见我——读霍桑《亚沙白溪》书后 |
高健 |
名作欣赏 |
1991.1 |
开掘“现实与幻想可能相交“的手法——霍桑小说艺术谈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4 | |
在对恶的冥思中寻求社会拯救的道路——霍桑小说《小伙子古德蒙·布朗》、《红字》深层意蕴新探 |
林久初 |
温州师院学报 |
1991.1 |
J |
|||
罗宾逊·杰佛斯——一匹永不驯服的种马 |
刘耀华 |
读书 |
1989.4 |
《真品》的叙述艺术 |
胡再明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4 |
一部新的具有特色的历史战争小说——评介美国战争小说《南北乱世情》 |
于寰 |
昆仑 |
1989.3 |
K |
|||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创作 |
朱叶 |
苏州大学学报 |
1991.3 |
美作家克兰西暂时搁笔 |
炉伟红 |
译林 |
1989.4 |
浅谈肯明斯的画诗 |
袁若娟 |
上海师大学报 |
1989.2 |
流浪汉,流浪汉 |
赵晓丽 屈长江 |
读书 |
1989.7—8 |
L |
|||
符号论诗学:启事与构想(读苏姆·朗格的两本书) |
晓风 |
读书 |
1989.2 |
给辛克莱·刘易斯当秘书的日子 |
约翰·黑塞著 邹惠玲 严乃荣译 |
译林 |
1990.1 |
菲力普·罗思的“第三者小说”(纽约传真) |
梯姆 |
读书 |
1990.1 |
罗恩的《传统继承》 |
冯亦代 |
读书 |
1991.7 |
美国“自白派”宗师罗伯特·罗厄尔 |
张耀之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
1989.5 |
菲力普·罗斯的《与相反的生活》 |
孟蔚彦 |
文艺报 |
1989.7.29 |
菲力普·罗思的“自传”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1 |
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艺术 |
李辰民 |
苏州大学学报 |
1990.1 |
杰克·伦敦的书信及自杀 |
冯亦代 |
读书 |
1989.5 |
《马丁·伊登》艺术谈 |
卢风华 |
呼兰师专学报 |
1989.3 |
痛苦的灵魂——评《别离开我》 |
童韵 |
译林 |
1989.4 |
论美国“自白派诗人” |
陈力菲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0.3 |
M |
|||
独创风格的马塞尔姆 |
董鼎山 |
读书 |
1989.11 |
马拉默德的遗作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5 |
访美国文学杂志《国际小说》主编拉里·麦卡弗里 |
金重 |
外国文学 |
1989.3 |
女批评家马利·麦考赛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90.1.6 |
论《白鲸》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纪念麦尔维尔逝世100周年 |
汪义群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4 |
二重组合结构的范例——从“反讽——张力”诗学析《伤心咖啡馆之歌》 |
杨济余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3 |
含混:形式兼主题——《文书巴特尔比》与《绝食艺人》的联想 |
钱满素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梅勒笔下的反越战大示威 |
晓奕 |
文艺报 |
1991.5.4 |
“飘”不走的“乱世佳人”——郝思佳形象魅力探源 |
王萍涛 |
宜春师专学报 |
1989.4 |
一部不应彻底否定的作品——评美国小说《飘》 |
哈耀屏 |
昆明师专学报 |
1989.2 |
美国太空事业的一部史事——评詹姆斯·米切尔的《太空风云》 |
郭建中 毛华奋 |
杭州大学学报 |
1989.1 |
莫瑞森的《所罗门之歌》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12.16 |
N |
|||
一幢造在高处的多窗的房间——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 |
高尚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3 |
冷却不了的记忆——聂华苓在三斗坪 |
陈剑红 |
昆仑 |
1989.1 |
聂华苓论 |
汪景寿 四海 |
港台海外华文文学 |
1989.6 |
她活过三辈子——记聂华苓 |
李恺玲 |
文汇月报 |
1989.7 |
O |
|||
《睡谷传说》与欧文 |
李祝英 |
沈阳师院学报 |
1991.3 |
《为奥温·米尼祈祷》 |
奇青 |
文艺报 |
1989.11.4 |
P |
|||
帕兹谈诗与社会(纽约传真) |
梯姆 |
读书 |
1991.1 |
《万有引力之虹》与现代神秘主义 |
易丹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2 |
爱伦·坡的短篇小说 |
曾宗禄 |
四川师院学报 |
1990.2 |
爱伦·坡及其创作初探 |
梁莉莉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8 |
余意绕梁久不散——爱伦·坡诗艺探幽 |
斐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1991.1 |
《钟形坛》文体分析——口语和诗歌的特征 |
李战子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3 |
庞德的《华夏集》和意象派诗 |
杰夫·特威切尔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2.1 |
Q |
|||
神话·象征·预言——论约翰·契弗的长篇创作小说 |
赵光育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0.3 |
我为什么喜爱契弗 |
王蒙 |
世界文学 |
1990.6 |
约翰·契弗——小说家的戏剧般生涯 |
马·考利 除奇平译 |
世界文学 |
1990.6 |
当代美国文坛巨臂约翰·契弗管窥:谈《五点四十八分班车》的创作手法 |
杨楠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
1989.3 |
《约翰·契弗传》 |
仲子 |
读书 |
1989.1 |
S |
|||
卡尔·桑德堡平民意识的另一面——幽默——《是的,人民》给诗人的启示 |
莫须 |
外国文学 |
1990.2 |
斯奈德:一位没有“垮掉”的跨调派诗人 |
彪予 |
黄淮学刊 |
1990.3 |
斯坦贝克的写作日记 |
黄鼎山 |
读书 |
1990.1 |
先锋派女性,格·斯泰因 |
申慧辉 |
读书 |
1991.3 |
一个早期现代派的语言实验——评葛屈?德·斯泰因 |
董衡巽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2 |
美国文坛上的怪杰——试论斯泰因的创作意识、技巧和历程 |
胡全生 |
外国文学评论 |
1991.2 |
斯特朗和她的诗《辞旧迎新》 |
朱子奇 |
人民日报 |
1990.4.19 |
“一半活着,一半被发现……”——马克·斯特兰德访问记 |
R·冯·霍尔伯格,R·韦恩 沈睿译 |
外国文学 |
1990.6 |
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瘤疾——《处决之日》解读 |
雄聂前 |
外国文学欣赏 |
1989.4 |
一生毁誉有人识:记美国首部《斯诺传》及其作者汉密尔顿 |
仓立德 |
人民日报 |
1989.10.19 |
《愤怒的葡萄》五十周年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6.24 |
析华莱士·史蒂文斯的《雪人》 |
华泉坤 |
安徽大学学报 |
1991.3 |
成功的奥秘——缅怀欧文·斯通 |
庄辛 |
书林 |
1989.12 |
赛珍珠与中国 |
张子清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2.2 |
T |
|||
安妮·泰勒第十一部新作 |
冯亦代 |
读书 |
1990.3 |
塞壬文化与思索病——《思家饭店的晚餐》读后 |
赵晓丽 屈长江 |
读书 |
1989.1 |
泰勒短篇小说三篇(含作者简介) |
外国文艺 |
外国文艺 |
1989.2 |
谭爱美的《福乐会》 |
董鼎山 |
文艺报 |
1989.8.26 |
最受美国男性读者垂青的华裔女小说家谭恩美 |
如梅 |
文学报 |
1989.8.31 |
《假定无罪》简介 |
郑伟波 |
译林 |
1989.2 |
评介谭爱梅的《喜幸俱乐部》 |
王立礼 |
外国文学 |
1990.6 |
简论马克·吐温的喜剧意识与艺术构思 |
王迪生 |
西北大学学报 |
1990.4 |
马克·吐温——深谙儿童心理的艺术大师 |
克冰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5 |
略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赵太和 |
国外文学 |
1989.1 |
简论马克吐温创作中的象征 |
容月林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0.1 |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雷崇立 |
深圳大学学报 |
1989.1 |
女性原则与《哈克贝利·费恩》 |
陈革 |
松辽学刊 |
1989.4 |
W |
|||
美国剧坛上空一颗璀璨的新星——黑人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 |
李习俭 |
外国文学研究 |
1991.3 |
试论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南方女性 |
汪义群 |
当代外国文学 |
1991.3 |
爱德蒙·威尔逊 |
梯姆 |
读书 |
1989.7-8 |
现代文学批评的启示录——简评韦勒克等著的《文学理论》 |
陈圣生 |
光明日报 |
1989.6.20 |
悄悄地走近万足巨兽——新式社会小说的文学宣言摘评 |
汤姆·沃尔夫 李宪生译 |
外国文学 |
1990.3 |
沃尔夫和他的同行们一篇新的“文学宣言”惹怒了一些人 |
戴维·艾克曼 郭栖庆译 |
外国文学 |
1990.3 |
短寿奇才托·沃尔夫和他的短篇小说选 |
康定 |
文学报 |
1990.3.22 |
美国文坛的新动向——从汤姆·沃尔夫的《文学宣言》谈起 |
陶洁 |
译林 |
1990.4 |
“女人的形而上学”――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
杨仁敬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9.1 |
笔扫纽约的伍尔夫 |
冯亦代 |
文艺报 |
1989.5.20 |
砸碎为爱的枷锁——《初恋》赏析 |
华婷 |
外国文学欣赏 |
1989.4 |
X |
|||
一朵奇美的艺术小花——对西格尔的《爱情故事》 |
陆惠荀 |
深圳大学学报 |
1989.1 |
西德尼·谢尔顿谈小说写作 |
庆云摘译 |
译林 |
1990.3 |
何苦来着,巴罗德太太?——浅析《正派的女人》 |
笑尘 |
外国文学欣赏 |
1989.3 |
I. B. 辛格和他的《愚人天堂》 |
求之 |
外国文学欣赏 |
1989.1-2 |
辛格的新作 |
仲子 |
读书 |
1989.3 |
论美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黑人兰斯顿·休斯 |
张子清 |
南京大学学报 |
1990.2 |
Y |
|||
“我最好的一本书远没有写好”——於梨华女士与上海作家卒谈侧记 |
康定 |
文学报 |
1990.6.21 |
罗曼·雅各布森的“音素结构”理论及其在中西诗歌中的验证 |
任雍 |
外国文学评论 |
1989.4 |
(以上书目由方红、管琳、吕立珍、陈陆鹰、蒋倩收录整理)
编者语:
CASAL Newsletter是美国文学工作者的朋友,是为大家服务的。我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增进了解。欢迎赐稿,将需要交流的信息(如你们的学术活动、书籍出版、通信摘要等)及时传递给美国文学研究会秘书处王守仁先生(210008 南京大学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