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美洲文学研究部分 | |||
文 章 题 目 |
作 者 |
选取的杂志 |
日 期 |
存活斗争的胜利者—加拿大女小说家 |
刘意青 |
文艺报(京) |
2002.3.19.④ |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迁移 |
骆贤凤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恩施) |
2001.3.31~33 |
文化政治化—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身份思考 |
徐颖果 |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 |
2002.1.162~166 |
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
张立新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1.114~120 |
论20世纪美国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 |
刘道全 |
许昌师专学报:社科版 |
2002.1.66~69 |
独领风骚的美国传记文学 |
杨仁敬 |
译林(南京) |
2002.1.208~212 |
“扩容”与“颠覆”:美国文学史的编与写 |
张 冲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3.6.22 |
《纠正》:中产阶级生活的黑色幽默 |
蔚 明 |
经济观察报(济南) |
2002.2.25.E② |
从社会道德视角看短篇小说A&P |
高绍邦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1.69~71 |
心与物的对抗,灵与肉的冲突:评精神悲剧《欲望号街车》 |
詹全旺 |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合肥) |
2002.1.109~111 |
斯泰因的文学语言特色 |
苏 煜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1.103~107 |
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
金 明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1.149~153 |
《觉醒》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与解构 |
谷红丽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1.54~56 |
从《林中之死》看安德森的创作风格 |
张喜春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 |
2002.3.303~305 |
离经叛道,独树一帜: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 |
何木英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充) |
2002.1.56~60 |
一颗孤寂的灵魂: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伤感性主题的探寻 |
叶蔚芳 |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1.6.30~31,88 |
从《红字》中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
马俊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
2002.1.72~75 |
浅析霍桑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
朱 旭 |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社版(赤峰) |
2002.2.24~25 |
忠诚与反叛:论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伦理思想 |
向玉乔, 娟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1.40~43 |
惠特曼与阿拉伯旅美诗人纪伯伦 |
林丰民 |
阿拉伯世界(沪) |
2002.1.53~56 |
福克纳与莫言:故乡神话的构建与阐释 |
李迎丰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1.91~94 |
天使/妖妇:《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形象读解 |
武月明 |
外国文学(京) |
2002.1.59~64 |
海明威作品中的“青年因素” |
陈 雷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1.86~93 |
解救之途的追寻:论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 |
肖四新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宜昌) |
2002.1.42~46 |
《太阳照常升起》与“迷惘的一代” |
鞠秀梅 |
辽宁师专学报:社科版(铁岭) |
2001.6.36~38 |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叙述特色 |
高继海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1.67~71 |
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 |
许 芳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6.585~590 |
爱与死的悖谬:试析《爵士乐》中乔·特雷斯的悲剧及其心理意义 |
杜志卿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1.48~50,53 |
莫里森作品中的“诗情画意” |
王改娣 |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 |
2001.6.89~91 |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拉丁美洲小说:欧美文学现状调查之三 |
赵德明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1.1.12.19. |
对拉美历史的艺术思考:从《世界末日之战》人物形象谈起 |
宋 炬 |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重庆) |
2002.1.101~105 |
站在第一线的作家 |
于凤川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2.27 |
亚马多—巴西著名的“平民作家” |
郭元增 |
拉丁美洲研究(京) |
2002.1.45~47 |
博尔赫斯谈诗论艺 |
(阿根廷)豪尔赫·伯尔赫斯著;陈重仁译 |
外国文艺(沪) |
2002.1.213~214 |
阿维尔·波塞及其小说创作 |
赵德明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1.32~34 |
深微细腻,含蓄隽永:劳伦斯象征艺术解读 |
刘加媚 |
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南宁) |
2002.1.62~65 |
希尼和他的《自然主义者之死》 |
何功杰 |
名作欣赏(太原) |
2002.2.42~44 |
法国文学渊源批评:对“前文本”的考古 |
冯寿农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1.4.8~14 |
挽紧时间的缆绳:普鲁斯特论 |
赵柏田 |
书屋(长沙) |
2002.3.63~67 |
昆德拉小说二题 |
张 军 |
出版广角(南宁) |
2002.3.68~70 |
米兰·昆德拉小说艺术初探 |
李雪梅 |
潍坊学院学报 |
2002.1.40~42 |
米歇尔·图尼埃访谈录 |
(法)玛丽亚娜·佩约著;蒋宏宁译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1.166~171 |
罗布—格里耶访谈录 |
(法)卡特丽娜·阿尔冈著;谈亚锦译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1.172~176 |
理性的沉沦与荒诞的飞腾:论《局外人》的“阳光”意象 |
马爱华 |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 |
2002.1.175~178 |
《厌恶》与萨特早期思想 |
陈 捷,刘 莘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 |
2002.2.93~99 |
《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之比较:兼析伏尔泰对儒学的误读 |
黄怀军 |
中国文学研究(长沙) |
2002.1.75~79 |
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伟大作家:从司汤达的《红与黑》说起 |
李红慧,李小玲 |
中文自学指导(沪) |
2002.2.20~24,47 |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的宗教思想 |
李晓卫 |
甘肃高师学报(兰州) |
2002.1.17~21 |
雨果:雄踞文学时空的王者 |
柳鸣九 |
出版广角(南宁) |
2002.3.38~39 |
雨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
程曾厚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4.17 |
雨果作品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郭延礼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4.3 |
河边的台阶:谁来出任叙述人 |
马玉琛 |
小说评论(西安) |
2002.2.93~96 |
解读厄尔·伯尼的叙事诗《戴维》 |
程 悦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2.1.23~25 |
《姑娘与女士的生活》中女主人公的阳刚与阴柔 |
马爱华 |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3.31~33,40 |
阿特伍德小说中“潜入地下”主题的反复再现 |
丁林棚 |
国外文学(京) |
2002.1.82~90 |
美国文学史和我们 |
朱 刚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3.20 |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 |
郭继德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3.20 |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
王 芳 |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呼和浩特) |
2002.2.40~43 |
美国早期文学—清教诗歌刍议 |
屈 平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15~18 |
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翻译的文化改写 |
陈 燕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海口) |
2002.1.136~140 |
出神入化的象征手法:试析犹太作家马拉默德《店员》的写作特色 |
郭 铭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1.74~75 |
对狄金森作品的心理探析 |
文爱军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2.69~72 |
意象、诗情、翻译:希尔达·杜利特尔诗《山神》与毛泽东诗《十六字令三首》(其二)之比较与翻译 |
张保红,刘士聪 |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3.37~40 |
理想与现实:弗罗斯特求索自我的两个世界 |
白锡汉 |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37~41,48 |
悠悠人生,无情亦有情:评马拉莫德的《最初七年》及其文体特点 |
蒋 虹 |
外语教学(西安) |
2002.2.64~68 |
人性的回归和人格的重铸:谈《红字》中《圣经》的影响及其意义 |
时锦瑞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郑州) |
2002.1.75~76 |
路评Babylon Revisited 的三个译、注本 |
郭晶晶,张文忠 |
中国翻译(京) |
2002.2.58~60 |
茨比—美国梦在"爵士乐时代的化身 |
姚文俊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1.72~73 |
福克纳作品的反复叙事特征 |
陈才忆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 |
2002.2.75~79 |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 |
王敏琴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2.2.66~70 |
硬汉形象与“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迷惘”吗 |
师彩霞 |
张家口师专学报 |
2001.5.27~32 |
此恨绵绵无绝期: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情感分析 |
谢志超,何为 |
娄底师专学报 |
2002.1.51~53 |
大海般的韵律和内涵:《老人与海》的语篇结构及含义 |
李国庆 |
外语教学(西安) |
2002.2.58~63 |
劳伦斯小说中的非理性心理描写 |
吕红霞 |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凯里) |
2002.1.61~63 |
寻求灵与肉的和谐统一:D·H·劳伦斯作品《虹》评析 |
赵辉辉 |
学海(南京) |
2002.1.155~157 |
浅析小说《儿子与情人》、《虹》中的象征手法 |
韩清华,崔莹辉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79~81 |
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自恋情结 |
王自敏 |
理论与创作(长沙) |
2002.2.78~80 |
“黄昏”世界的哀歌:论《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的情歌》 |
黄涛梅 |
青海师专学报:社科版(西宁) |
2002.1.84~86 |
叶芝:魔法与象征 |
许 健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43~47 |
向死而生:评《死者》中雪的象征意义 |
邱 枫,张伯香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2.34~36 |
田原小说的情怀:解读乔治·桑的浪漫精神 |
何朝阳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1.51~54 |
1919—2000:波德莱尔在中国 |
郭绍华 |
绥化师专学报 |
2002.1.42~47 |
乔治·桑与《印典娜》主人公形象的亲和性:以法中小说女性形象与女性主体意识的比较研究为中心 |
赵雨舟 |
江西社会科学(南昌) |
2002.3.45~48 |
《局外人》的社会现实内涵与人性内涵 |
柳鸣九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1.90~97 |
阿兰·罗伯—格里耶再度闪亮登场 |
钱 翰 |
国外文学(京) |
2002.1.122~124 |
布迪厄:一个战斗的知识分子 |
唐建清 |
文艺报(京) |
2002.4.23.④ |
“无意义”之意义 |
止 庵 |
中国图书商报(京) |
2002.4.25.⑩ |
铅色的沉重:读杜拉斯小说《情人》 |
左宜华 |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2.105~106 |
“物”的文学: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文学中“物”的现象 |
于 雯 |
绥化师专学报 |
2002.1.48 |
雨果与良心 |
(法)维尔高尔著;张放译 |
世界文学(京) |
2002.2.264~272 |
客观真实的描写,意味深长的讽刺:读莫泊桑的《珠宝》 |
阮 航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 |
2002.1.104~107 |
曼纳瓦卡的石头天使:论玛格利特·劳伦斯《石头天使》中海格的艺术形象 |
王丽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2.48~50 |
论阿瑟·米勒《萨勒姆的女巫》的创作 |
汤卫根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102~106 |
20世纪美国少年文学回顾 |
张 颖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2.14~17 |
两次“文艺复兴”与美国文学的中兴 |
田俊武,刘永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2.10~13,43 |
欧洲化·本土化·多元化:美国文学历程述评 |
彭永春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75~78 |
草地上的阴影: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与永生 |
扬卫中,张 楚 |
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 |
2002.1.44~46 |
美的失落: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南方女性 |
蒋 慧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 |
2002.2.109~111 |
小诗大境界 |
周伟驰 |
读书(京) |
2002.2.122~131 |
《触发》一部现代版的基度山恩仇记 |
刘 英 |
文学报(沪) |
2002.4.25.④ |
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 |
邰 蓓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淮安) |
2002.2.243~247 |
论《伙计》的情节模式 |
倪 冰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87~92 |
读者接受的密秘:《廊桥遗梦》与《不是忏悔》比较 |
周兴华,王素梅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
2002.1.20~22 |
《贵妇画像》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探讨 |
章汝雯 |
浙江学刊(杭州) |
2002.2.204~207 |
荒谬的社会现实与怪诞的小说世界:论海勒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最后一幕》 |
陈世丹,孟昭富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 |
2002.2.69~73 |
论纳博科夫和戏拟 |
柏 彬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1.141~148 |
《美国的悲剧》中主人公的人性异化 |
苏海燕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2.1.87~89 |
语言战争与语言策略:从《嚎叫》到《维基塔中心箴言》 |
虞建华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37~42 |
论《瓦尔登》的先验主义田园派特征 |
江茗芳 |
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2.47~51 |
《冷血》:美国新新闻主义之经典 |
张素珍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1.64~67 |
从《危舍府的倒塌》看男性人格自我完善的趋势 |
沈行望,沈行华 |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2.1.13~15,24 |
《兰多》:传记革命 |
吴庆宏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 |
2002.1.84~86 |
试析D·H·劳伦斯的自然观 |
涂艳蓉,秦志勇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
2002.1.56~58 |
歌颂生命、歌颂永恒的主旋律:劳伦斯诗作新探 |
郑晓利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 |
2002.2.83~88 |
论劳伦斯小说的现代主义倾向 |
程永艳 |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2.增刊.11~12,30 |
D·H·劳伦斯笔下的几位女性 |
田 蓉 |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
2002.1.28~33 |
试论保罗形象的审美价值 |
蒋家国 |
嘉应大学学报:哲社版(梅州) |
2002.1.65~68 |
从《荒原》的几种译文谈诗歌翻译的特殊性 |
金文宁 |
中国翻译(京) |
2002.3.50~53 |
斯韦沃与乔伊斯 |
琼·阿柯塞拉 |
作家杂志(长春) |
2002.5.90~91 |
论乔伊斯的喜剧观及其全球化定位 |
穆凤良 |
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京) |
2002.增1.75~79 |
巧合与必然:论乔伊斯与沃尔夫之异同 |
刘慧苹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83~85,90 |
论中国文化对20世纪法国文学的影响 |
刘成富 |
青海社会科学(西宁) |
2002.2.71~75 |
论法国大革命题材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
周 青 |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无锡) |
2002.1.73~76,90 |
路易十四时代文化艺术现象刍议 |
杨心浩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贵阳) |
2002.1.105~107 |
保守的解构:关于解构理论的犹太情感渊源和神秘主义缺陷 |
李 伟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98~103 |
《橡皮》:用传统擦抹传统 |
张唯嘉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2.122~127 |
幽默小说:品性与历史:米兰·昆德拉的启示 |
李凤亮 |
暨南学报:哲社版(广州) |
2002.3.66~72 |
在小说里思考存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比较 |
段金柱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2.62~65 |
从罗布·格里耶看“新小说”的话语构建 |
姚公涛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1.101~104 |
记得当时年少:《饥饿的女儿》与《情人》之比较 |
杨剑影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1.74~75,85 |
《佛兰德公路》中重复叙事的审美意义 |
黄 耘 |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百色) |
2002.2.36~37 |
《女宾》浅论 |
葛丽娟 |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3.47~50 |
乔治·巴塔耶:文学与哲学结合的典范 |
刘成富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120~125 |
走近牛虻:试探《牛虻》主人公情感世界 |
周淑茹 |
鄂州大学学报 |
2002.2.35~37 |
雨果的流亡岁月 |
卢 岚 |
作家杂志(长春) |
2002.5.5~9 |
写续之争 |
唐 珍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2.8~10 |
《巴黎圣母院》人物新论 |
黄涛梅 |
甘肃高师学报(兰州) |
2002.3.24~27 |
人类不幸的象形符号—克洛德与加西莫多 |
黄涛梅 |
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 |
2002.2.63~65 |
试谈莫泊桑的文学主张和小说创作 |
孟 丽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2.1.45~47 |
《项链》别解 |
刘绿宇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1.81~82 |
重塑女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中的神话解析 |
刘晓静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126~132 |
五光十色的万花筒:评玛·阿特伍德的小说《盲人杀手》 |
王丽莉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2.14~16 |
文学·历史·文学史:思考美国初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叙述 |
张 冲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2.62~66 |
桑塔格追求艺术诗性的斗士 |
王秋海 |
文艺报(京) |
2002.6.11.③ |
J.C.欧茨论威拉·凯瑟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2.147~148 | |
轻灵个性与超验思索的奇异结合:由爱默森诗作透视超验主义思维 |
朱 蔓 |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沈阳) |
2002.2.142~144 |
蝴蝶效应与恐怖主义:读《夺命病毒》 |
张宗刚 |
中国图书评论(沈阳) |
2002.4.56~57 |
历史小说的终结: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 |
王建平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2.100~104 |
爱伦·坡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 |
张 鑫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2.73~75 |
简析爱伦·坡作品中自我融入的叙述者 |
沈行华,沈行望 |
南昌高专学报 |
2002.1.33~37 |
汤姆·沃尔夫和他的《情挑》 |
萧 菲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2.18~19 |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 |
刘成琼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充) |
2002.2.67~69 |
希望还是绝望的归宿?:世纪之初读《末世之家》 |
韦清琦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173~176 |
尤多拉·韦尔蒂的南方情缘 |
吕洪灵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2.11~13 |
我是怎样成为作家的:德拉布尔方谈录 |
屈晓丽译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157~165 |
体现在诺曼·梅勒作品《杀人者之歌》中的存在主义 |
张玉堂 |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兰州) |
2002.1.24~25 |
一个独立而迷惘的灵魂:凯瑟琳·安·波特的政治和宗教观 |
王晓玲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110~114 |
浅析《灰白马、灰白骑手》的作品结构和文艺形象 |
彭 军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马鞍山) |
2001.4.71~72 |
赫斯顿与沃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对“母”与“女”:兼谈美国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继承与发展 |
刘 英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2.18~20 |
试论莉莉·巴特的悲剧 |
余锦云 |
湖南商学院学报(长沙) |
2002.3.107~108 |
《白雪公主》中的后现代主义重构趋势 |
陈世丹,孟昭富 |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2.116~122 |
《推销员之死》:美国梦的破灭 |
孙汉云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 |
2002.1.81~83 |
踩高跷的“孔子”: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化 |
冒 键 |
当代外国文学(南京) |
2002.2.82~90 |
生命意义的诗化演绎:论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的表现主义特色 |
杨 捷 |
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贵阳) |
2002.1.64~68 |
复杂多元,博大精深:评奥尼尔的《琼斯皇》 |
冉东平 |
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4.12~16 |
诗歌领域里的想象大师 |
于开颜 |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 |
2002.3.24~25 |
简朴隐情韵,天然寓奥义:朗费罗与孟浩然自然景物诗比较 |
涂 靖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长沙) |
2002.1.15~19 |
坠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 |
张亚军 |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重庆) |
2002.1.70~76 |
涪狄金森诗歌意象小议 |
季静芬 |
常熟高专学报 |
2002.1.69~71 |
美国“迷路的孩子们” |
李恒方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02.1.24~26 |
救赎还是幻灭:试比较《红字》和《安娜·卡列尼娜》 |
辛珏如,何海伦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 |
2002.2.72~76,123 |
漆黑的土地,鲜红的A字:从《红字》看霍桑 |
|||
的道德思想 |
陈 了 |
咸宁师专学报 |
2002.1.39~42 |
循名责实,寓意深刻:浅析纳散尼尔·霍桑对《红字》中主要人物取名的独具匠心 |
谭 玮,陈爱华 |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2002.2.65~67 |
奇林沃思再认识 |
杜小红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新乡) |
2002.3.51~52 |
光辉的彗星:《马克·吐温文集》序 |
吴钧陶 |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 |
2002.3.28~33 |
重读马克·吐温 |
邹 波 |
经济观察报(济南) |
2002.5.27.D③ |
马克·吐温儿童小说艺术特色之比较 |
何杰英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2.205~207 |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原作与译作语言特色的比较 |
笪玉霞 |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3.51~53 |
从《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的不同信仰 |
李伟芳 |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 |
2002.1.39~41 |
向西方阐释中国 |
(美)赛珍珠著;张丹丽译 |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 |
2002.1.69~71 |
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 |
姚君伟 |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 |
2002.1.63~68 |
对美国民族意识的探究与反思:论《了不起的盖茨比》 |
席战强 |
河池师专学报:社科版(宜州) |
2002.1.52~54 |
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时间效用的探讨 |
张 红 |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
2002.2.59~61 |
盖茨比与富兰克林精神:析盖茨比人物形象的历史底蕴 |
姚文俊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1.80~81 |
“反抗”与“回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
张介明 |
名作欣赏(太原) |
2002.3.49~51 |
社会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牺牲品:福克纳小说中的妇女命运研究 |
刘 波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 |
2002.1.70~72 |
辉煌·挣扎·溃败:试论福克纳笔下大家族中三代人的发展变化 |
池大红 |
孝感学院学报 |
2002.2.74~76 |
对历史嬗递过程中的道德心理审视:《喧哗与骚动》与《古船》的主题思想比较 |
张 静,于海英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
2002.1.71~75 |
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的女性情结 |
蒋丽娜 |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辽阳) |
2002.3.28~30 |
从决定论到自然主义: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
苏新连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徐州) |
2002.3 |
愚昧与死亡:论美国愚人文学的主题嬗变 |
田俊武,王庆勇 |
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5 |
美国社会与美国小说漫谈 |
毛信德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黄色壁纸·疯女人·女性作家的困境与反叛 |
钟 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5 |
《鄂榭府崩溃记》:哥特式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
高 璐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增刊 |
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
李河发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合肥) |
2002.3 |
在人类灵魂的深渊里辨析善与恶:读威廉·迪特里希的长篇小说《暗冬》 |
昂智慧 |
文学报(沪) |
2002.1 |
“异者”与意识形态之墙:评赫曼·麦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 |
陈 榕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5 |
从卫希礼和昆丁所经历的精神危机看南方的悲剧 |
武月明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诗歌的艺术:加里·斯奈德访谈录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5 | |
浅析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歌主题 |
任思晋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 |
2002.3 |
过去与未来:评析奥古斯特·威尔森《钢琴课》 |
曾竹青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 |
2002.5 |
怪诞不怪,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 |
蔡春露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生命的呼唤:读梅勒的《黑色大军》和《刽子手之歌》 |
张素珍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试析《紫色》的语言策略 |
王成宇,王 平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死亡”与“永生”:狄金森诗歌的主观意象 |
刘建成 |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2.3 |
海勒遗作《老年艺术家画像》述评 |
成 梅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5 |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滥觞:——凯特·肖班和她的《觉醒》 |
王 军 |
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四平) |
2002.5 |
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红色手推车》 |
徐艳萍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3 |
艾米莉·狄更生的诗歌创作特征与艺术手法 |
吴 钧,周艳华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2.5 |
《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 |
李美芹 |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 |
2002.5 |
火红的A字:谈霍桑在《红字》中的象征手法 |
韩喜华,尚永芳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3 |
文风和道德观的突围:对《嘉莉妹妹》出版争论的思考 |
刘晓妍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郑州) |
2002.3 |
嘉莉妹妹的欲望和驱动力 |
王钢华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色彩描写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
李 希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象征意象的运用 |
黎新华 |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3 |
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评析 |
雷冬雪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郑州) |
2002.3 |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
周新平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2002.5 |
对清教妇道观的有力抨击:评《喧嚣与骚动》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
周碧文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徐州) |
2002.3 |
“瞻前顾后”的福克纳:简析福克纳作品中的矛盾思想 |
王艳娥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5 |
福克纳作品中的立体交叉结构 |
陈才忆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 |
2002.5 |
“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从《押沙龙,押沙龙!》再看福克纳 |
李湘云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
2002.3 |
塞德潘和南方历史:《押沙龙,押沙龙!》的解构主义解读 |
王卫东 |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 |
2002.5 |
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悲剧意义 |
洪 流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马鞍山) |
2002.2 |
论海明威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
吴 童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2.3 |
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 |
张 薇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3 |
艺术典型塑造的光辉范例:关于《老人与海》艺术表现力的再思考 |
阚 晴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成都) |
2002.3 |
评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 |
霍冬克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2002.4 |
海明威的幸与不幸:论家庭教育对海明威的影响 |
侯晓艳,李 华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 |
2002专辑 |
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 |
刘文松 |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5 |
论《乐园》的叙述话语模式 |
王晋平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2.5 |
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互动:析《爱娃》的碎片式叙述 |
冯 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5 |
智利文坛双星: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和路易斯·塞布尔维达 |
赵德明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5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百年孤独》的人物主体性看马尔克斯的叙述策略 |
于 鲸 |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3 |
20世纪加拿大文学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
郭继德 |
译林(南京) |
2002.6 |
《九千三百万英里之遥》 |
洪治钢 |
文学报(京) |
2002.11 |
从接受到对话:改革开放后美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的复兴 |
罗小云 |
当代文坛(成都) |
2002.6 |
美国文学教学探微 |
胡 泓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5 |
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
王 宁 |
南方文坛(南宁) |
2002.6 |
论民族背景与宗教信仰对奥尼尔及其作品的影响 |
刘西峰,张庆盈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淄博) |
2002.4 |
《寻找母亲花园》的黑人女性主义传统:兼谈爱丽丝·沃克的黑人女性主义观 |
曾竹青 |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长沙) |
2002.5 |
扭转命运的力量:对爱伦·坡作品《陷坑与钟摆》的叙事学分析 |
杨璇瑜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3 |
直觉与习俗的撞击:简析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主题 |
哈旭娴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南京) |
2002.5 |
与菲勒斯文化竭力抗争: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觉醒》 |
张健军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 |
2002.3 |
美国儿童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
金燕玉 |
中国图书评论(沈阳) |
2002.1 |
浅析美国犹太文学的转折 |
王玉平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3 |
娴熟的“双语”运用:浅析马拉默德《店员》中的语言艺术特色 |
郭 铭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 |
2002.6 |
《伙计》中的“相遇”哲学 |
魏啸飞 |
外国文学(京) |
2002.5 |
同一时代的两部不朽之作: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与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比较研究 |
王 新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6 |
同质异构,异趣同旨:从《红字》、《白鲸》比较霍桑、麦尔维尔的罪恶观 |
张晓毓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5 |
《红字》中的象征、反衬及对比 |
卢玉萍 |
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2.4 |
流浪汉小说的体现与突破:解析《哈克贝里·费恩》的艺术形式 |
马 隽 |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4 |
在与现实环境、心灵撞击中展现人物性格:析马克·土温《王子与贫儿》的人物塑造艺术 |
杨小扬 |
探索:哲社版(重庆) |
2002.5 |
摇椅上的梦想:《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 |
黄 力,白 冰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 |
2002.11 |
再论《美国的悲剧》: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系列论文之六 |
金 丽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 |
2002.6 |
浅议杰克·伦敦的《白牙》 |
李 蓉 |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2002.5 |
赛珍珠女权主义创作意识形成探微 |
周卫京 |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 |
2002.3 |
中西文化诗学的建构:评姚君伟的《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 |
王成军 |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 |
2002.3 |
美国梦的破灭:盖茨比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解读 |
杜永新 |
外语教学(西安) |
2002.6 |
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浅评 |
杨慧群 |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南京) |
2002.5 |
试论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中的女性形象 |
薛瑞东 |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南京) |
2002.3 |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艺术初探 |
方志彪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海口) |
2002.5 |
一曲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的挽歌:评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 |
马 岚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5 |
“人生来不是要给打败的”: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 |
黄佳岩 |
名作欣赏(太原) |
2002.6 |
海明威小说中“迷惘者”形象的的性格形成 |
陈远洋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2增刊 |
一群落拓者的精神苦旅:试析《太阳照常升起》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 |
卢 玮孙 媛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3 |
荒诞世界中的价值诉求:索尔·贝娄作品评析 |
洪 洁 |
文艺争鸣(长春) |
2002.6 |
人文焦灼与民族记忆:《赫索格》中的人文关怀与犹太民族境遇的关系 |
汪汉利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6 |
为倾情奉献者所唱的哀歌 |
张广森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2.12 |
《总统先生》艺术表现方法论析 |
宋 炬 |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重庆) |
2002.5 |
拉丁美洲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文化批判意识 |
杨晓莲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 |
2002.1 |
读保罗·科埃略及他的两部书 |
白 杉,子 荫 |
艺术广角(沈阳) |
2002.6 |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东方宗教思想 |
朱新福 |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4 |
中国古诗与庞德的实用主义:小议《神州集》 |
刘 戈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6 |
“20世纪文艺复兴”的重要篇章:两次大战期间的美国小说思潮述评 |
傅景川 |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 |
2002.6 |
盲者与巨形图象:弗朗纳里·奥康纳的小说视野 |
苏欲晓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4 |
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火山情人》 |
王予霞 |
外国文学评论(京) |
2002.4 |
《白鲸》和美国的帝国主义视野 |
王彦兴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6 |
从个体到群体:析《愤怒的葡萄》中主题的扩展 |
徐 泉,王 婷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6 |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命运的解读 |
张 林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2.4 |
简析史蒂文斯诗歌的艺术特点 |
谢莉洁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郑州) |
2002.3 |
论维拉·凯瑟作品中自然与人及艺术的交融性 |
王 卓 |
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6 |
《红字》象征寓意的探讨 |
曾燕波 |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湘潭) |
2002.3 |
人性的罪恶—霍桑作品主题分析 |
马庆林 |
宁夏社会科学(银川) |
2002.6 |
对位世界与对位式结构:试析《喧嚣与骚动》的叙述手法 |
杨 洋 |
江西社会科学(南昌) |
2002.11 |
解救之途的追寻:论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 |
肖四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6 |
《勿失良辰》:“唯美现实主义”的杰作 |
张 钧 |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 |
2002.6 |
男人世界中的女性: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张 群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2.6 |
托尼·莫里森小说《柏油孩》的双重意识 |
马丽荣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6 |
谈《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双重意识的觉醒 |
徐文培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5 |
关于人类命运的寓言—《百年孤独》 |
田丽华,韩 旭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5 |
在时空和记忆中考古:论安妮·迈克尔斯的小说《逃亡片断》 |
王丽莉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6 |
也谈《斯通家史札记》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王玲、秦明利二先生商榷 |
刘新民 |
国外文学(京) |
2002.4 |
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 |
杨仁敬 |
中华读书报(京) |
2003.1 |
近五年来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综述 |
池大红,谭素钦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赫斯顿 |
杨金才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 |
罗良功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一把打开肯明斯诗迷的钥匙 |
段景文 |
国外文学(京) |
2002.4 |
从货币、劳动与理想的关系看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 |
杨金才 |
国外文学(京) |
2002.4 |
论纳博科夫《梦锁危情》的叙事艺术 |
肖谊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
陆道夫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现代主义的消亡:论战后美国诗坛 |
彭 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4 |
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 |
张 晔 |
北方论丛(哈尔滨) |
2002.6 |
兼收并蓄,独成一家:从莱维尼亚看尤金·奥尼尔思想的多源性 |
宋庆宝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淄博) |
2002.6 |
并非一样的反叛者:“愤怒青年”与“垮掉一代” |
文楚安 |
译林(南京) |
2003.1 |
繁花似锦的奇诡世界:简评首版《诺顿美国后现代小说选集》 |
袁洪庚 |
译林(南京) |
2003.1 |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人神关系 |
生安锋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小城风光》的表现主义特征 |
申 民,唐 俭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试比较分析安德森《林中之死》与福克纳《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
陆 勇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海口) |
2002.6 |
超越苦难与孤独的心灵之旅:凯特·肖邦《觉醒》与张洁小说之比较 |
宋运田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2002.6 |
澄明的瓦尔登湖 |
严春友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2.1 |
麦田守望者的悲剧性命运解读 |
周 霜 |
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重庆) |
2002.3 |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
陆 晓 |
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南京) |
2002.4 |
旅途良伴:金先生论写作 |
陆谷孙 |
万象(沈阳) |
2003.1 |
詹姆斯·瑟伯和他的幽默 |
王薇坚 |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4 |
试论象征手法在《蛋》中的运用 |
万永芳 |
云梦学刊(岳阳) |
2002.6 |
自然·精神·人:对狄金森自然诗的探讨 |
郭华玉 |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泉州) |
2002.4 |
女性觉醒中的痛苦 |
李恒方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02.4 |
对美国侦探小说几个问题的思索 |
何劲虹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02.5 |
一曲黑色美的颂歌:评克劳德·麦凯的《哈莱姆的舞女》 |
李建萍 |
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2 |
弗罗斯特选择创作主题的自身因素 |
王德兴,王登志 |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4 |
替身的体验:评德莱塞笔下的爱情世界 |
陈世旺 |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永州) |
2002.4 |
《第二十二条军规》解读 |
侯守智 |
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
2002.6 |
惠特曼诗歌和全球化思想 |
张丽琼,李 明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2.5 |
简论欧·亨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
朱洪祥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2.4 |
如何把握苏比的形象及其意义:兼谈《警察和赞美诗》的幽默艺术 |
张树生 |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2.4 |
论《荒野的呼唤》主题的多重性 |
谭燕萍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4 |
赛珍珠——“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
刘 龙,董晨鹏,干光磊 |
文艺报(京) |
2002.12 |
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 |
张亚军 |
广西社会科学(南宁) |
2002.6 |
大人物盖茨比的大悲剧 |
王建新 |
皖西学院学报(六安) |
2002.6 |
福克纳短篇小说《夕阳》的叙事策略 |
何海伦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 |
2002.6 |
福克纳小说中的南方妇女与南方妇道观 |
周文娟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银川) |
2002.6 |
论海明威的“死亡意识” |
戴树萱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4 |
论桑提亚哥的人格特征 |
宫小兵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 |
2002.4 |
因与果的超越:海明威叙事艺术再探 |
林广泽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2.3 |
讲述与展示的对立与融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叙事话语分析 |
易宋江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02.6 |
存在困境中的终极性关怀:散论《赫索格》的现代哲学意蕴 |
宋德伟 |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 |
2002.6 |
文本的召唤性:小说《宠儿》写作艺术初探 |
焦小婷 |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开封) |
2002.6 |
《宠儿》语言的散文体特征 |
李忠霞,于 娜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哈尔滨) |
2003.1 |
墨西哥作家埃伦娜及新作《天空的皮肤》 |
赵德明 |
外国文学动态(京) |
2002.6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学解读 |
韩 辉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4 |
也可以这样讲述战争;试析《世界末日之战》的叙事特点 |
徐 敏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京) |
2002.4 |
孤独中挣扎的灵魂: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
尹利萍 |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2002.4 |
走近博尔赫斯 |
赵德明 |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京) |
2002.4 |
埃贝尔的《狂鸥》与《圣经》 |
刘盛仪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3 |
论加拿大诗人普拉特及其史诗 |
冯建文,聂 艳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2.3 |
论美国的解构主义批评 |
崔雅萍 |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安) |
2002.2 |
美国当代文章学研究 |
温科学,彭 璇 |
外语学刊(哈尔滨) |
2002.2 |
反观意象派诗歌意象的塑造 |
王松年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3 |
美国西部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
陈 许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洛阳) |
2002.3 |
远方的呐喊:新英格兰清教徒文学的社会反弹 |
马 衰 |
国外文学(京) |
2002.2 |
试论美国科幻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
陈 许 |
国外文学(京) |
2002.2 |
2001年度美国全国图书奖评介 |
郝素玲 |
译林(南京) |
2002.2 |
重获灵魂的漫长旅程:试论奥尼尔戏剧的古希腊悲剧精神 |
张昀韬 |
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衡阳) |
2002.2 |
论“美国梦”对奥尼尔创作的影响 |
王松华 |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长沙) |
2002.3 |
无地守望:霍尔顿的精神之旅: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
温洁霞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2002.1 |
新颖,独特,自由:《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视角艺术浅析 |
杨 旭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2 |
永恒的奥秘:向往自然:《麦田里的守望者》再论 |
张介明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2.3 |
论狄金森的基督教情感与宗教诗歌 |
史 迹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 |
2002.5 |
艾米莉·狄金森的伊甸园 |
徐敬珍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2.3 |
沃尔科特:左右逢源的边缘诗人 |
傅 浩 |
世界文学(京) |
2002.3 |
寻找自我:评M·H·金斯顿小说《女斗士》 |
张 捷 |
松辽学刊:人文社科版(四平) |
2002.3 |
文本,图片,炸弹:评劳瑞·安德森的两个短篇小说的互文性 |
甘文平 |
外国文学(京) |
2002.3 |
将小说和多媒体相结合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劳瑞·安德森 |
甘文平 |
外国文学(京) |
2002.3 |
金斯伯格的遗产:探索者的真诚与勇气 |
肖明翰 |
外国文学(京) |
2002.3 |
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想 |
王 诺 |
国外文学(京) |
2002.2 |
哈帕·李与美国南方文学传统 |
刘国枝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3 |
《第二十二条军规》之续集《终了时刻》综论 |
成 梅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重庆) |
2002.3 |
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 |
申 丹 |
外国文学(京) |
2002.2 |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 |
陈 丽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 |
《螺丝拧紧》的叙述视点 |
张新军,杞永康 |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1 |
亨利·詹姆斯的《悲剧缪斯》中的性别与殖民意识 |
王丽亚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 |
琼·迪戴恩小说《民主》的叙述方式 |
王 璞,彭建辉 |
外国文学研究(武汉) |
2002.1 |
箭贯长空,歌动人心:朗费罗的《箭和歌》解读 |
骆雁雁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2.3 |
从巴比特的人性沉浮看辛克莱·刘易斯的艺术成就 |
刘 浩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02.2 |
“讲故事”与母女主题的新写法:论汤亭亭的《女勇士》 |
胡 屏 |
广东社会科学(广州) |
2002.3 |
浅论薇拉·凯瑟和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熊 锟 |
社会科学家(桂林) |
2002.3 |
埃德娜的觉醒:寻找自我 |
余锦云 |
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3 |
对比烘托出的美:论《红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徐玉虹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2.2 |
《一只默默坚忍的蜘蛛》解读:试析孤独歌手惠特曼的诗程心路 |
陈洪富 |
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 |
2002.3 |
从“乐观”中看“悲观”:管窥《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中的悲观情绪 |
李权华 |
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
20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