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期通讯

CASAL Newsletter

No. 3 (1992)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纪要

 

19921026日正式通过)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于19921024日在武汉市湖北大学举行报告。报告之前,全体代表起立默哀,向不久前病逝的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杰出学者黄嘉德教授和周珏良教授表示深切的悼念和敬意。

 

王义教授扼要回顾了美文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宣布:我学会于1992818日顺利地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注册登记工作,获得了民政部颁发的证书。这是我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我们今后开展美国文学的学术工作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会共收到论文44篇,其中25篇在大会上作了宣读。按论文内容,大体上可以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家作品研究;二是文论和综述;三是美国文学教学。

 

在作家作品研究中,本届年会突出了上届理事会确定的主题之一:惠特曼与美国文学,(因为今年是惠特曼逝世一百周年)。会上宣读了三篇有关论文,对惠特曼的创作思想、生死以以及艺术成就作了较全面的分析阐述。江家骏教授在发言中还朗诵了两首不同风格的惠特曼的短诗,受到欢迎。

 

此外,陶洁教授对美国黑人小说、姚乃旨教授对福克纳研究的新趋向、盛宁副教授对爱伦坡作品的解读都分别发表了新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重视。

 

在文论方面,外国文学研究所王逢振先生介绍了美国文论方面的一个新概念“MINORITY DLSCOURSE”。这个概念是从话语和权力理论入手,探讨黑人文学、移民文学、妇女文学等各种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文学作品的演变及特征,进而从政治上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反对殖民文化和男权中心主义。他的发言引起了与社会代表的浓厚的兴趣。王家汀教授对黑人女作家,张子清副研究员对八十年代以来的程度上了说明了“MINORITY DISCOURSE”在美国文学研究 的影响,为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但是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对这个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在有关美国文学的综合研究中,张禹九教授对英美作家的比较,王守义教受对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追求真实的分析 ,以及申慧辉副教授对美国文坛现状及其走向探讨的论文,资料丰富,观点明确,受到了代表们的好评。

 

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们对美国戏剧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兴趣。郭继德和汪义群两位代表分别对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美国戏剧的发展和特点作了系统的分析。凑巧的是,1025日晚,全体代表观看了湖北大学外语系学生为大会演出的美国戏剧《小城风情》(Our Town),表演引人入胜,备受欢迎。

 

会上还有郭栖庆、陈士龙等三位代表探讨了当前中国在美国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对如何提高美国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年会在1026日下千落下帏幕。闭幕式上,研究会副会长陶洁讲了话,对这次会议的新现象、新特点作了总结,并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美国文学研究推向新阶段。

 

年会期间,研究会举行了两次理事会,会议决定第七届年会将在四川成都举行,由四川大学外文系主办,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下届年会的主题为“MINORITY DISCOURSE IN AMERICAN LITERATURE”。理事会也欢迎会员为下届年会提供有关美国文学共他方面的论文,以扩展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领域,提高我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水平。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届年会开得成功、圆满,代表们对湖北大学,尤其对湖北大学外文系全体师生以及张禹九教授为大会顺利召开做了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消息与动态

 

编者按:本栏目是美文会会员交流信息的园地。欢迎大家把自己书籍的出版消息。出国考察研究动态以及对美文会活动的建议等,写成短文寄来。

 

今年四月赛珍珠(Pearl S.Buck)的母校——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这位出身于美国、成长于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一面年诞辰。出席会议的有八、九百人(大多是该校校友),主旨发言人是人对中国的追求。华裔女作家玛克欣··金斯顿也是学术会特邀发言人。会议发言的题还有赛珍珠在中国对美国的比评”“赛氏与美国妇女史赛氏与美国文学”“谁怕赛珍珠?”“赛氏的史诗小说”“赛氏的智障儿童题材创作等等。中国学者就赛氏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作了发言。另,赛珍珠故乡弗吉尼亚州公共电视台拍摄了长记录片东风与西风宾州大学彼德·康教授正在撰写一部从文化切入的大型传记《赛珍珠》,明年可望问世。

 

——刘海平

 

刘海平与纽约大学Lowell Swortzell合编的论文集Eugene O’Neill in China于年初在美国Greenwood出版社出版,国际订书号(ISBN0-313-27379-0,订价50美元。书中收集了美国、欧洲和亚洲奥尼尔戏剧研究者的三十篇论论文。全书分五部分:奥尼尔剧作的哲学、宗教主题:比较方法研究奥尼尔;作为剧作家的奥威尔金斯的贺词。两位编者的分别介绍了奥尼尔在中国和1988年南京奥尼尔国际学术会议的盛况。

 

美文会第六届年会上,有些同志提出如何发展个人会员的问题。根据美文会章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以大学、研究单位等集体会员为基础,一般不接纳个人会员。但如本人确实有兴趣,并在美国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已离退休或不属上述单位,在这种情况下,经本人申请,三位理事推荐,并交纳一定会费后,可以成为美文会个人会员。此法可否?请理事将意见告诉秘书处。

 

——刘海平

 

编者按:

 

全国美国文学会第六届年会共收到论文44篇,由于时间限制,只有25篇论文在会上宣读。没有宣读的不少材料丰富、内容新颖。我们本届年会带回12篇没有宣读的论文,现将这些论文压缩整理,刊登于此,作为交流。读者如果对文章有兴趣,可直接与作者联系,每篇缩写都附有作者工作单位。

 

一种新崛起的批评理论——美国黑人美学

 

四川大学外文系 程锡麟

 

黑人美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但对其有直接影响的是战后黑人解放运动和始于1964年春的黑人文艺运动。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也是黑人美学的倡导者,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尤其是黑人民间文学和音乐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他们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Soul field)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评价黑人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

 

黑人美学家按了生年代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从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有:富勒、尼尔、琼斯、亨德森和盖尔等,第二组代表人物是生于二战以后的贝克和盖茨。

 

霍伊特·W·富勒1986年发表了《走向黑人美学》一文,他把建立黑人美学明确地同黑人权利运动联系起来。他提为了取得黑人社会内部的团结和力量,黑人民族必须找回并尊崇自己独特的文化之根,需要一种摆脱白人之根,需要一种摆脱白人种族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的神秘的黑人性

 

拉里·尼尔1986年发表了《黑人文艺运动》一文,他号召抛弃主流文化的标准,重新开拓和发展以非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艺术模式。他认为,黑人艺术的真正源泉是社区音乐和口头民间故事,新的艺术必须转向这些源泉成为当代黑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勒鲁瓦·琼斯1966年出版《家园:社会论文集》,在该书《马尔科姆·爱克斯的遗产及黑人国家的诞生》一文中,他概括地论述了黑人文化诗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当代黑人艺术的任务是攻击主流(白人)意象并宣传黑人意象,以此来促进自立的黑人意识,民族性和文化。

 

斯蒂芬·亨德森1973年出版《理解新黑人诗歌》,提出术语“Soul-Field”他把此术语的特征描述为黑人的无意识,论文作者将它译为(黑人)灵魂。亨德森提出,要评价黑人文艺运动的诗歌,就需要一种扎根于黑人经验和历史的灵魂中的特殊的黑人美学。

 

小艾迪生·盖尔1971年出版文集《黑人美学》,他提出黑人美学是一门深深扎根于美国黑人传统的理论,是对非美国化的黑人意识和文学在政治上和艺术的纠正。他号召黑人艺术家不仅要恢复和发展他们特殊的传统和文化,而且要抵制种族融合主义的诱惑。

 

第二组黑人美学家,贝克和盖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建树,他们的影响已超过第一组黑人并且美学家。

 

小休斯顿·A·贝克著有好几本著作,其中较重要的有:《美国黑人文学》(1971)、《返回的旅程》(1980)、《布鲁斯、思想、与美国黑人文学》(1984),贝克注重黑人文学中的民间言语论成分:故事、歌谣、演讲词、布道词、布鲁斯和爵士一种集体主义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民族精神,一种批判的而不是调 和的心理学,一种口头一音乐的而不是文本的交流传统。

 

小亨利·刘易斯·盖茨是美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正在升起的一颗新星,著有《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肖伯格丛书》(1987)等,《表意的猴子:走向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1987)等。盖茨的主要观点是:

 

(一)用西方语言创作的黑人文学有着复杂的双重传统:主流传统与黑人传统。

 

(二)美国黑人文学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比喻性。

 

(三)盖茨美学观中最中心的概念是表意的signifying),盖茨写道:“ 表意对于过去构成一种阐释、一种变化、一种修正、一种扩展,是我对文学史的隐喻

 

论文作者指出,由于篇幅限制,论文不能涵盖黑人女权主义美学家的观点。同时,黑人类学尚未形成缜密的系统,有其弱点和局限,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缩写整理:方红)

 

 

丽琳·海尔曼的戏剧

 

南京大学外文系 陈陆鹰

 

丽琳·海尔曼是美国当代剧坛上一位独特的剧作家。她的剧本《孩子们的时光》、《小狐狸》、《守望莱茵河》、《阁楼上的玩具》等曾一度蜚声美国剧坛,获过几项大奖。但是自她的回忆录发表起,人们对她的自身经历的热衷代替了对她的剧作的兴趣。

 

在海尔曼的剧作被冷落的诸多原因中,除了作家自身的原因和评论中的性别偏见外,还有评论家对剧作本身的误解。她的剧作被归为情节剧”—— 一种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善恶分明、充满暴力、缺乏艺术性和深远意义的通俗作品。虽然海尔曼的剧作中确有情节剧的因素,但因此将它们等同于真正的情节剧的看法是不公正的。

 

海尔曼的主要作品普遍比情节剧立意深邃。海尔曼作品中的人物一贯被当作的化身。这样的视角往往使评论集中人物性格或心理的一个方面,很容易简化作品的复杂性。如在分析《孩子们的时光》时,玛丽被当作中心人物,受到了不应受到的重视,而悲剧的主要原因——成年人心理的不成熟——被搁置一边。这样的分析使作品显得很为平淡。在分析《小狐狸》和《森林的另一边》时,女主人公雷吉娜常常被简单地看作恶棍。其实,剧本中的雷吉娜的性格是多面的,其命运具有深刻的悲剧性:从女权主义的观点看,她更是对她父亲和兄长所代表的父权制社会的叛逆。从艺术结构和技巧上看,《小狐狸》、《秋园》和《阁楼上的玩具》中都运用了揭示作品主题和人物潜在心理的象征。这些显然是情节剧不曾具有的,也正是这些体现了海尔曼比情节剧技高一筹。

 

(缩定整理:狄胜利)

 

 

浅谈黑人女权主义批评与《紫色》的创作思想

 

西南师范大学外文系 方飞

 

论文作者认为,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六十年代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强烈地冲击了以白人为中心,以男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被唤醒。(二)从文学的继承性方面看,黑人女权主义是从女权主义派生、发展起来的。

 

黑人女权主义作家研究非洲黑人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从中吸收创作养分。她们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大力讴歌黑人妇女无私无畏、默默奉南非的精神。同时,她们将题材从美国黑人妇女延伸到非洲妇女、犹太妇女、亚洲妇女等。

 

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家,如《美国黑人姐妹的诗歌》的作者俄林·伊文思,《黑人女小说家》的作者巴巴拉、克里斯汀,讴歌黑人妇女的文学成就 ,力图用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方法研究以前的文学作品,辨别孰劣。

 

在简介黑人女权主义作家的写作特点和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观点的基础上,论文作者重点分析了艾丽斯·沃克的成名作《紫色》。在简介小说的主要内容之后,他提出《紫色》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探讨了黑人内部的关系,即黑人男女关系,黑人家庭关系和黑人的自我,从而揭示自身的弊病,并提出克服弊病的途径。在小说《紫色》中,沃克不仅描写女主人公茜莉的辛酸痛楚,而且描写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她人格的解放。《紫色》中常出现的的意象是茜莉的象征。茜莉象一棵不屈的树,历经风吹雨打,仍顽强地活下来。茜莉代表了勇于与逆境搏斗的黑人妇女。《紫色》是沃克为觉醒者谱写的一首赞歌。

 

(缩写整理:方红)

 

 

亡灵书——威廉··肯尼迪《铁草》中的神秘主义

 

解放军外国语学校  李公昭

 

威廉·肯尼迪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他的小说有《墨水车》(1986)、《莱格思》(1975)、《比利·菲伦最了不起的游戏》(1987)和《铁草》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顶峰,它以新颖奇特的手法打破了生与死、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虚伪与事实、梦幻与鬼魂、过去与现在等等的界限,作者在书中借用了《西藏亡录书》中有关生和死的神秘主义理论。这篇论文就是试图片分析小说中神秘主义意象和暗示的意义。

 

首先,《铁草》再现了《西藏亡灵书》中关于中界生活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出生、生长、衰老、死亡都是暂时、过渡的,人的生生死死就象秋来冬去一样轮回不止。在《铁草》中,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被打乱,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这象征着一种不间断的生死轮回。同时,在书中,死人一个接一个地回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与活人一起行走、闲聊。为了最大限度地表明时空与生死的双重性,书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死亡意象、轮回意象。

 

《西藏亡灵书》的另一重要理论是涅盘说,即只要人未进入涅盘,就要无止境地轮回下去,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死后立即进入涅盘。而作者肯尼迪则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自由地发挥。在他笔下,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作者认为应该得到超脱,都进入涅盘。这也是通过反复出现的意象来暗示的。清光、日光等意象的出现之处都暗示了一个生命进入涅盘。

 

纵观全书,几位人物的死亡时间出现了一种巧合,都在十月的最后一天和十一月的第一天,这也是作者揭示涅盘的暗示。这两个日子分别是鬼节和万圣节,据传说,亡灵在鬼节到阳间来探亲访友,而万圣节是那些想成为圣人的人死亡的最好时机,因此,这两个节日是过去与现在、生与死的交汇点。虽然鬼节与万圣节是基督教的节日,但成为基督教圣徒与佛教的获得涅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这两个节日在全书起了比较重要的佛教角度的意义。综的上述,《铁草》所运用的神秘主义理论以及全书中起了比较重要的佛教角度的意义。综上所述,《铁草》所运用的神秘主义理论以及新颖奇的艺术手法给了它异乎寻常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因而,《铁草》可以说是文学上的亡灵书

 

(缩写整理:董文胜)

 

 

对乌托邦的热切向往

 

山东大学外文系 李杨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著名剧作家。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浪温主义及现代表现手法为一体,既有栩栩如生的写实,又有醉人心魄的诗情,风格独特。他以真挚,炽热的爱来写作。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孤独无援、穷困潦倒、被误解、受岐视、被社会所遗忘。他将他们推上舞台,唤起人们的注意、理解和关怀。《玻璃动物园》以平凡的情节向人们揭示了人的孤独、缺乏爱和理解。万里作家以冷峻的笔调把一幅幅凄凉的场面展示在观众面前,猛烈地抨击这个没有爱、没有关心、没有责任感的社会。在《欲望号街车》里剧作家则揭示了弱肉强食法则的无情和可怕。这一主题在《去年夏天突然到来》中同样得到体现。籍此,威廉斯认为社会的冷漠、恶势力猖獗的根源在于心中的恶:铲除自身的邪恶是通过爱、同情和理解来实现的;一旦人们有了这些美德,那将是一个温暖、纯洁、有希望的世界。但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一个乌托邦,因为他所生活的社会注重的就是金钱和个人利益。

 

(缩写整理:金孝柏)

 

 

西方文学中的美国哥特小说

 

合肥联大外文系 林之鹤

 

哥特小说,十八世纪后期首先流行于英国,后影响扩大到法、德、俄、美等国,成为遍及欧美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歌特小说以其异乎寻常的主题、风格,表现方式、强列的刺激性和巨大的感染力紧紧地攫获读者。

 

后来崛起强大的美国哥特小虽然历史短暂,不得不借助于欧洲文化,但由于一些作家的努力,作品显示出浓厚的美国本土特色。他们采用创新的表现手法,描写古怪的人物、畸形的爱情、疯狂吓人的暴力。怪诞可怖的死亡,塑造了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人物,深刻披露了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小说通过尖锐的矛盾冲突、扣人心弦的悬念、曲折的叙述方式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矛盾,揭露私有制社会金钱至上,色情乱伦、暴力凶杀等弊病,同时歌颂纯真的爱情。小说充满紧张、惊恐、荒谬,衰败和哀怨的氛围,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批判作用和审美价值。

 

性格的裂变,信仰的结局

 

——评厄普代克《兔子回家》的主人公哈利

 

西南师大外文系 罗长斌

 

约翰·厄曾代克的兔子四部曲历时30年,于1990年宣告完成,它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天地。本文对第二部《兔子回家》作了一番剖析和研究,阐述了主人公哈利性格上迥然有别的裂变和他信仰上不可避免的结局。

 

在第一部《兔子,跑吧》中,哈利对平淡的婚姻、工作极为不满,试图摆脱虚伪、僵硬的基督教的束缚,重建自己的宗教,他精力充沛、争强反叛。而在第二部中,他已变得安于现状,保守悲观。如果此时的哈利是他性格中安于现状的一面,他以前争强好胜的一面则在查理身上得到再现。查理虽为哈利之妻珍妮的情夫,但哈利非但不敌视他,反将他作为好朋友,与他谈话,讨论,争执。从他们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中我们看到,哈利保守,自得,冷漠,爱国,而查理则处处相反,他激进,不满,敏感,反叛,敢于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和邪恶的敌对情绪,从这一点上说,查理代表了以前的哈利。但在哈利的梦里,查利又成了美国政府的代表,成了哈利傲视,鄙夷,强奸的对象。这些正是他潜意识中的欲望。由此可见,厄普代克在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哈利表面本体和查理真实本体的有机结合。

 

在本文作者眼里,哈利对新宗教的探索是在他两个自我中得以实现的:充满激情,渴求爱欲,而吉尔则代表女性的一面:软弱,和气,腼腆,这两个自我象征着哈利心灵上自身的影子。在与这两位的接触中,哈利接受了他对政府、宗教,种族歧视等观点,并且希望找到拯救社会病的良药:政治、性欲和同情,这也是他的新宗教的内容。他渐渐地开始同情、理解被压迫的人,支持、欢迎社会动乱,甚至甘愿成为一名黑人。所以,本文认为,哈利性格的三个方面,即自身的安于现状的一面,斯基特代表的男性的一面,吉尔代表的女性,以一种奇特、扭曲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但是重建信仰后的哈利并没有得到什么,相反,他失去了很多,房子被烧掉,吉尔被烧死,斯基特逃走了。他又只剩下安于现状的一面。他又失去了新信仰,终于与社会妥协,再次回到安于现状的平庸生活。其实,哈利始终不清楚怎样改良基督教、重建什么样的新信仰。他只是在自己迷迷糊糊的直觉中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圣杯。这就注定了他的宗教信仰最终要崩溃。厄普代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神孤寂的掘路人,他的信仰非但没有治愈社会病,反而使社会疾病显得更严重。

 

(缩写整理:董文胜)

 

 

普鲁弗洛克解析

 

西南师大外语系 王梅

 

艾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创作于1915年。在这首诗中艾略特汲取了象征主义诗人的精华,以清楚明了意象勾画出所喻之物,并通过意象之间多层次的联系丰富了作品的含义。这首诗所体现的诗歌艺术观在作者1921年发表的《玄学派诗人》中得以系统阐述。

 

艾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由意象构成的系统。其间意象互相作用、互相照应,联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普鲁弗洛克的独白是充满才气的,它使人联想起哈姆雷特的独白。普鲁弗洛克犹犹豫豫,无从行动,精神负担承重。他表面上与哈姆雷相仿,实际上比哈姆雷特怯儒,只能在内心矛盾中耗尽生命。

 

这首诗没有越过曾鲁洛克思想斗争的范围。首句的即可看作普鲁弗洛克人格的两个方面。引自神曲的更使全诗具有普遍意义。

 

普鲁弗洛克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诗中戏剧性的对照具体体现了他的境遇,并进一步说明了他永远无法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最后将伴随他的自我走向毁灭。

 

(缩写整理:狄胜利)

 

 

论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的艺术风格

 

西南师大外文系 杨俊

 

索尔·贝娄(1915)是现代美国文学的一员主将,他的伟大之处既表现在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上,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上。在人们大声宣告小说已消亡20世纪,贝娄始终认为小说继续存在普,并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他的作品象是个熔炉,有来自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各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雨王汉德森》一书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从主题上讲,小说刻画了丑恶肮脏的美国社会、残酷无情的现代文明。小说主人公汉德森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拯救社会、文明的良药,从此意义上说,贝娄是个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但他同时又是一个20世纪作家,与同时代许多作家一样,他注重对现代人典型心理的刻画。在他笔下,汉德森是个孤立无援的现代人,他无法与外部世界协调,又受着内心了解自我,了解人类呼声的折磨,企图寻找到一条解救世界,了解自己的办法。

 

为了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贝娄在小说中采用了两种结构:描写处部世界用的是表层结构(即按事件发生的正常时间顺序来叙述),描写内心世界时采用深层结构(即按人物跳跃的思想、意识来叙述);在小说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交替出现,不可分割,构成了全书的总体结构。这个总体结构呈螺旋形,象征了汉德森认识自我和生活的过程。由于以上两点,小说中也相应地运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描写外部事件发展时采用传统的合乎语法的语言,而描写人物思想活动时采用随意识流般的语言。此外,从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知识阶层语言与文盲阶层语言,正式的标准语言与非正式的口头语言的结合。

 

综上所述,贝娄善于将看似不同的两面结合起来,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正式语言与非正式语言,社会文明与个人本性……,这些巧妙而完美的结合正是他文创作的成功所在。

 

(缩写整理:董文胜)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小说结构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 杨金才

 

论文作者认为,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抛弃传统小说讲究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而将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这些心描写几乎占据了作品的全部内容。小说采用意识流方法,用心理时空无限自由的表象取代传统的意识,表现现代西方人心理真实和情绪:即在无望的复仇中萌生的一种堕落与自虐的变态心理,这种情绪常常沉淀在作品每一个人物意识深层,成为人物和人的之间结构上的内在关联。所以,总体意象不仅具有内容的特征,也获得了结构功能,将作品构筑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艺术整体。

 

在简单阐述了意识流创作方法之后,论文作者提出,福克纳在三个方面发展了意识流创作方法。1.自由联想。 2.意识汇流: 即意识支流动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干扰,出现暂时的中断或转向,同时又能自由地流入有意识一潜意识无意识的各个层面。 3.多维时空。

 

最后,论文作者认为意识流小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一种新的角度和新的透视方法,而且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

 

(缩写整理:方红)

 

 

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创作

 

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 洪振国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他以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影响了他之后的许多诗人,因而在美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这篇论文里,作者分两个部分论述了威廉斯的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创作发展过程和诗歌的主要特点。威廉斯自幼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年的诗歌并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但他坚持自己的风格,默默耕耘,终于在晚年广泛地为人们认识、承认并喜爱。作为一名诗人,威谦斯不仅善于向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学习,而且具有探索和开拓精神。他在揭露现实问题的同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探求平凡社会中的美与新。他创作诗坚持客观主义,即强调诗本身是客体。但他同时又坚持思想进入画面,强调主体即诗人的思维、心理活动,这在意象主义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威廉斯植根于美国本土,深谙美国历史与现状,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描写他熟悉的普通人和事,因而题材广泛也是他诗歌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诗中有大量的口语、俚语、对话,这使得语言清新流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生活气息。读他短小、简洁、明晰的诗句使人觉得象在欣赏一幅幅画。

 

论文第二部分通过威廉斯的代表作长诗《帕特森》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诗歌 理论和创作思想。论文作者首先论述乐了《帕特森》的创作动机和背景,并指出威廉斯对美国及帕特森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接着论文用了较长的篇幅来介绍长诗中所含的全部六集的主要内容和涵义。正因为威廉斯研究了历史、分析了现在,在诗中他对美国社会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正如论文第一部分所说,威廉斯试图从生活中找到美,找到弊病的根源,并予以治愈。对他来说,整治社会痼疾的处方是语言,即艺术,因为他始终坚信:正确地使用语言能改变世界;他能辩证地看待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并且具有很强的思辩能力。此外,长诗《帕特森》 还有以下几个特点:诗人进入诗歌,作为角色参与活动;诗与散文并列交错出现,使长诗又象一部意识流诗歌;比喻、象征、暗示、变形等艺术手法大量出现,表达了诗的深层意思。综上所述,《帕特森》是一部美国史诗,它的容量、蕴含可与庞德的《诗章》、惠特曼的《自我之歌》相媲美。

 

(缩写整理:董文胜)

 

 

一位缄默的诗人——玛丽安娜··莫尔诗歌评介

 

云南省教育学院外文系 兰菲

 

玛丽安娜·莫尔生活在美国诗歌史上最富有变化,最有生机的年代。和计多同时代的诗人一样,她把自己的声音陷藏在诗作之后,通过客观的画面而不是主观的感叹来反映出诗人的追求。

 

莫尔作为世界上最逼真的观察家,象镜子一样真实地映摄自然物象。具体而细腻的状物手法,形成了诗中所绘之物的强烈可感性;诗中色调明暗富有变化,大量运用光和色,这些都体现了莫匀高度的感受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诗运动的一个精神,乞求现实性与客观性。

 

莫尔的诗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的层递性和绵延性,使其角度更为新颖,内容更为复杂。在莫尔笔下,人和物是等同的,人不再是万物之灵,世间万物无不重要。莫尔的《诗》中三个最强音:本然、率直、万象平等。这似乎是一种完全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莫尔用沉默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在沉默中找回了失去的意义。她的诗摆脱了人本主义的束缚,在事物的本真状态中关照一切,不再从外部寻找一个价值,而是直接反归本然的世界。

 

莫尔回归原初与本真之举是成功的,因为她的诗在平静中充满了张力和原始生命力的碰撞。莫尔在诗中用对物描绘来传达对生命的热爱。在诗中她是无声缄默的,她走了一条从失落到复归的路。

 

(缩写整理:狄刚)